來村里看展覽不再是新鮮事。7月20日下午,云南藝術基金202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項目“界外·在地 村莊里的美術館——云南民族民間繪畫(農民畫)流動藝術展”在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糯黑村啟動第二場展覽。該場以“流動的藝術,扎根的鄉情”為主題,邀請50位云南農民畫家帶來100幅佳作,現場吸引附近村民與游客感受別樣的鄉土世界。
與傳統展覽的白色展廳模式不同,此次展廳選址糯黑村禮堂——全村操辦紅白喜事的地點,畫展與當地村民世居在此的笑容與淚水彼此交融,生動呈現著藝術與鄉村扎根共生的實踐理念。
村里的禮堂變為展廳,百幅畫作陳列在桌凳組成的展架模塊間,策展人薛滔的展陳方式別有一番巧思。據了解,他將當地村民使用的木桌與條凳作為立體構件,一方面在禮堂展廳內組合為展示結構,將農民畫作品陳列其間;另一方面利用大量桌凳構建大型裝置,通過在地的日常器物組成超越日常的表現方式,含蓄道出農民畫在生活中孕育藝術的創作現實。
當農民畫走進村莊,生于土地的藝術終于回到原鄉,家住附近的男女老幼紛紛來一探究竟。陽光烤熱的泥土氣味鉆入鼻腔,繽紛的色彩點亮了孩童的眼睛。
“農民畫”就是“農民畫的畫”嗎?策展人薛滔的回答直擊學術本質。他認為云南“農民畫”值得擁有更遼闊的未來:“我們要用‘民族民間繪畫’的概念替代狹義化的‘農民畫’定義——后者常被簡化為平面構圖與艷麗色彩的裝飾性創作,此種誤讀不僅遮蔽了云南多元民族藝術的文化深度,更導致創作者陷入自我認同困境。”
創作者們在農閑時拿起畫筆,深入描摹鄉村的生動場景,畫面主題包括民俗節慶、生產生活、鄉土風貌,無聲訴說著“藝術如何接地氣”的答案。在他們手中,云南民族民間繪畫(農民畫)以繽紛色彩,表達出云南人民對鄉土大地的深情厚誼。
據策展團隊介紹,以農民畫為代表的云南的民族民間繪畫具有豐富的內涵,作品中包含多元民族元素,呈現豐富的各不相同的民族風俗,具有不可替代性,既保留了在地藝術表達,又在當代語境中不斷創新發展,例如南傳佛教壁畫、東巴畫、唐卡、畢摩繪畫等云南多元民族藝術形態,均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7月20日至29日,本場展覽持續對公眾免費開放,之后將前往更多村莊進行巡展。據悉,云南藝術基金202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項目“界外·在地 村莊里的美術館——云南民族民間繪畫(農民畫)流動藝術展”由云南鄉村之眼鄉土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將于今年7月至12月行經10個云南傳統村落,其中第二場展覽落地石林糯黑村,得到石林彝族自治縣文化和旅游局與石林縣文化館的支持。
開屏新聞記者 史子昊 文
陳犇 攝
一審 資漁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劉自學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