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波與圖文間織就海派鄉村的魅力新畫卷。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合作推出 《海派鄉村新圖景》系列融媒專題報道,跟隨推薦官探訪滬郊的好風物與好去處,聽村書記講述鄉村振興的初心故事,領略魔都農科人以大地為紙、以實踐為筆的智慧耕耘。
炎炎夏日,走進位于金山區的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智能溫室大棚,一股清涼感撲面而來。水培生菜鋪就的“綠色海洋”生機勃勃,完全不受室外酷熱天氣的干擾。負責人秦清介紹,溫室里的水培生菜一年可種植10茬以上,口感清脆爽口,是制作色拉的理想之選。更具特色的是,這些嫩綠飽滿、長勢喜人的生菜以“活體銷售”模式供應酒店,因新鮮度高,深受食客喜愛。
生菜并非這里的唯一亮點。作為智能溫室綜合解決服務商,稷青科技的核心產出不僅是蔬菜,更是以數據和模型為支撐的農業數智化應用場景。其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aipaas設施農業智慧種植系統,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數字技術與溫室大棚、植物工廠等農業種植場景深度融合,通過控制算法整合種植環境與植物生理學數據,為作物打造最佳生長條件,最大程度減少水、肥料和能源的消耗。
這一系統優勢在極端天氣中尤為突出。“借助天氣預警感應算法,風雨來臨前10分鐘,大棚就能收到預警指令并精準關閉,確保生產不受損失。”秦清介紹,截至目前,稷青科技已為全國36家用戶提供aipaas系統服務,累計收集環境數據達29億條。
在金山區,不少農業生產主體已率先體驗到“數據種菜”的優勢。上海施泉葡萄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盧玉金說:“在原有設備基礎上加裝系統,成本增加不多;如果200畝種植地全用上這套系統,基本能省去人工管理成本。而且系統越來越成熟,我們也越來越放心。”叮咚買菜廊下基地負責人盧葉也表示:“自動環控系統對大型基地格外友好,每個大棚都能實現標準化管理。”
幫助更多生產基地完成軟硬件升級后,稷青科技正以數據重塑農業生產模式——當越來越多基地配備“智慧大腦”,傳統種植經驗將轉化為基于生產數據的算法;數據積累越豐富、迭代速度越快,算法就越精準。
2024年6月,稷青科技的“設施農業環境及溫室環境管理數據庫”在上海數據交易所成功掛牌,成為金山區首個掛牌交易的數據產品,實現了區域內該領域的“零突破”。該產品主要面向b端用戶,涵蓋生產端的農業種植戶、農業科研機構,以及服務端的農業咨詢公司、病蟲害監測公司、農業金融系統等。掛牌僅兩個月,就有一家農業保險公司購買了該數據產品,用于為當地農民定制農作物保險,規避因產量及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在稷青科技的推動下,農業生產數據的價值正被更多人看見。
今年6月,上海數據交易所與稷青科技聯合共建智慧農業數據行業創新中心,旨在構建“可信流通、價值倍增”的農業數據生態市場。該中心將激活智慧農業數據潛能,推動涉農數據高效流通與創新應用,加速農業數據市場化與價值化進程,力爭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農業數據要素市場的行業標桿。
可以說,數以億計的數據將成為ai的“燃料庫”,助力其持續迭代升級,進而為農業生產的全鏈條變革提供支撐。
文:曹佳慧
攝:袁梓涵
上觀號作者:上海三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