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市象,作者|王鐵梅,編輯|文昌龍
6月,庫迪在外賣上賣出了過億的“喜訊”,聯營商群里一片沸騰;但才過了一個月,山東的聯營商王達因為單量寥寥,悄悄裁了個兼職員工。
基本上聯營商們都清楚,“補貼一停,情感歸零”并不是一句玩笑,由補貼帶來的單量必然會隨著補貼力度的減弱回歸正常水平。但他們沒料到的,是庫迪的加密來得更猛,補貼還沒涼透,周圍的“后輩”就先把他們的幻想澆了個透心涼。
更深的隱患正浮出水面:瘋狂的拓店展現出庫迪的野心,而支撐這龐大野心的供應鏈與管理能力,卻早已捉襟見肘。供應鏈跟不上節奏,物料時斷時續、設備標準混亂,稽查管理也是一團亂麻。總部焦頭爛額,聯營商叫苦連天,庫迪正一步步走進自己親手制造的增長陷阱。
01 當補貼退去,訂單量去哪了?
外賣開始猛增補貼力度后,庫迪的日均單量達到了巔峰。5月時,在京東秒送的界面上,庫迪的位置處于“咖啡奶茶”品類的第一位,對比同類產品價格優勢極其突出,誘惑力巨大——庫迪的多款產品價格低到前所未見,包括生椰拿鐵、潘帕斯藍生酪拿鐵、經典拿鐵等多款產品,券后價格約四五元左右;美式類甚至低至1.68元,即便加上打包費,也僅兩塊多。
當時,王達最頭疼的問題是單量激增,但單店產能不變,導致消費者的體驗嚴重下降,每天都有人投訴出餐慢或做錯餐的問題。
王達透露,補貼力度巔峰時期,他的門店日均最高能達到四五百單。自己加店員繼續從到店起就幾乎一刻不停,沒有時間吃飯上廁所,就算這樣也經常出現卡單,只能先關閉一個外賣平臺來消化已有訂單的情況。“當時以為是好轉的開始,沒想到只是曇花一現。”
從6月開始,隨著外賣補貼力度下滑,庫迪價格逐漸上漲,王達發現自己店里的單量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在外賣大戰開始之前,王達的店能夠維持每天二百杯左右的正常單量,但補貼力度下滑之后,直到今天,單量都在幾十杯左右,無法恢復到參與外賣大戰之前的水平。
這樣的場景有些似曾相識,實際上,這并非庫迪第一次打價格戰,也并非庫迪第一次“打輸”價格戰。在2023年2月,庫迪高速擴張的時期,庫迪宣布“熱銷產品全部9.9元”,正式開啟了咖啡9.9元的時代。
而到了4月初,庫迪叫停了9.9元活動,開始全面提價。提價不到一個月,庫迪再次開始卷低價,將其促銷價從9.9元下調至8.8元。
如同昨日重現一般,如今庫迪在各外賣平臺的均價已經恢復到了7-10元的區間,但其他品類的咖啡、奶茶飲品依舊在低價瘋卷,以價格為導向的消費者自然毫不留情的“叛變”。補貼力度減弱會帶來單量下滑,在王達的意料之內,但下滑到如今堪稱慘淡的地步,遠超王達的預計。
王達向「市象」算了一筆簡單的賬,自己成為聯營商的總投入是33萬,包含品牌保證金、設備費用、裝修的設計費和材料費,這些還不包括房租和人工成本。按照王達一開始的預計,每天需要保證穩定300杯左右的單量,才有可能在兩年之內回本。
“現在的營業情況絕對是不正常的,如果按照目前的單量計算,壓根沒有回本的可能性,我早一天關門還能少一天的虧損,根本沒有堅持的必要。”
而對于本該屬于自己正常的單量去哪了,王達心里有一個大致的猜測。
02 瘋狂加密導致攤薄單量
王達告訴「市象」,近三個月自己周圍兩公里內接連加密了4家庫迪門店,最近的一家距離自己的店只有500米不到。這些聯營商幾乎都是看中了外賣大戰的風口,匆忙“上車”,在王達看來,他們的加入分走了區域內的大部分單量,是造成單量斷崖式下跌的直接原因。
庫迪對擴大規模的執念,幾乎超越一切。庫迪曾在2024年底宣布,2025年的目標是年底實現5萬店。而在庫迪喊出這句口號時,蜜雪冰城在全球的門店數量尚未達到5萬家,星巴克的全球門店數量也僅4萬家。
為了達成此目標,在標準店增速放緩后,庫迪先后提出“店中店”和便利店模式。但折騰了半年之后,據36氪報道,庫迪在6月底的門店數量達到一萬五千家(三千家待開業),按此情況計算,如果想在年底達成5萬家門店的計劃,庫迪每天仍需開業195家店。
這荒誕而不切實際的目標,落在具體的聯營商身上,就成為了壓死“新老駱駝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老聯營商王達遭受沖擊的同時,新開業兩個月的阿文同樣后悔不已。阿文表示,自己選擇成為庫迪聯營商完全是“頭腦發熱,沖動決定”的后果。
阿文告訴「市象」,自己選擇加入的契機,正是看到了“外賣大戰”期間,庫迪恐怖的爆單率。他的選址并非核心商圈,現在看來似乎不算很好,但當時拓店人員告訴他,靠近自己選址的某門店有日均1000的單量,按照這個趨勢,三到五個月就能回本,剩下就是“純賺”。
同時,庫迪打出的“0加盟費,開店僅需10萬元”的策略,也是讓不甚了解行業情況的阿文“上頭”的主要原因。“拓店人員告訴我,現在的政策是可以分期付款的,前期只需要投入5萬元保證金和5萬元設備柜體費用,后邊的錢根據合同分期付款,每月直接從賬戶扣除就行。”
顯然上頭的不只有阿文,在外賣補貼力度升溫的這三個月,庫迪的新增門店數也在“狂飆”。據“極海品牌監測”數據,近九十天來,庫迪新增門店數高達3358家門店,比瑞幸多出812家。
但真正開業之后,試營業期間,日均單量僅100單左右的現實,打破了阿文的幻想。認識了本地的其他聯營商后,阿文才意識到自己成為了加密的一份子,獲得的單量都是靠從周邊聯營商手里攤薄而來的,而未來還會有更多店加密,攤薄自己的單量。
“市場需求沒增加,可是店越來越多,最后結果只能是被同行熬死。現在我打算及時止損。”
庫迪雖打著“聯營”的旗號,本質上還是以加盟模式。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平臺生意,即便所謂的聯營商倒閉得再多,對于庫迪總部而言,只要聯營商群體存在一天,庫迪的毛利抽成“服務費”,就會一直收下去。
03 庫迪還需修煉供應鏈
當庫迪還沉醉在“規模至上”的增長幻象中時,那些由激進策略埋下的隱患已悄然發酵。
供應鏈能力太弱,是庫迪目前的一大痛點。隨著庫迪門店的快速擴張,其對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劇增加,這對供應鏈的供應能力和穩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庫迪目前供應鏈的穩定度和供應能力,早已追不上庫迪門店的增速。
據不少聯營商反映,庫迪咖啡的物料、原料缺貨情況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出現。從需求量大的牛奶、椰奶,到夏季使用不多的厚乳等,一直處于不規律斷貨狀態。甚至打包物料一個不小心沒囤貨,就可能連續一個月訂不到。
也有不少消費者表示,庫迪看似頻繁做一些IP聯名活動,但實際上聯名相關物料總是配備不全。一位河南庫迪聯營商則表示,每當推出新品或聯名活動,往往在熱度最高的時候訂不到貨,好不容易訂到貨時,熱度也過去了。
而在供應設備上,也存在各門店咖啡機等設備參差不齊的情況,一些開業較早的門店依舊使用的是Thermoplan BW4咖啡機,而一些新開業的門店使用的則是Franke A800或A600型號。
咖啡行業相關人士告訴「市象」,不同咖啡機在溫控系統和壓力控制系統的精準度上有著極大區別,設備未統一造成的后果除了口感不穩定之外,更大的問題是故障頻率不同,不穩定的故障頻率會帶來更高的設備維護成本。
而企業競爭的核心就是供應鏈,因為產品、包裝、材料可以模仿,但是供應鏈騙不了人。
最近隨著單量下滑,“稽查”成為了更加折磨庫迪聯營商的一大問題。有聯營商告訴「市象」,庫迪最近推出了“全員檢查”計劃,除去區域經理和區域總監的日常檢查,還要求各聯營店之間進行“店長互查”,每個月店長對其他區域門店進行三次稽查。
王達表示,這是自己除單量下滑以外,撐不住的第二個原因。“各門店之間本就是競爭對手關系,天天互相稽查,除了激化矛盾之外沒有任何作用。每天除了絞盡腦汁操持門店,還要考慮這些,實在讓人心累。”
要求店長互查的背后,映射出的或許不是管理創新,而是庫迪人力資源捉襟見肘的現實困局。想要達到規模增長的同時保持口碑平穩,庫迪的稽查力度必須跟上,但極速擴張帶來人手不足導致庫迪只能“出此下策”。也正是因此,庫迪實施大規模的“以罰代管”,加大處罰力度,使得聯營商有苦說不出。
除去供應鏈和人力的短板,庫迪更深層的問題在于“低價內卷策略”帶來的資金風險性。當年瑞幸在市場拓展階段的策略正是低價內卷,當時的中國咖啡市場尚處于成長期,瑞幸憑借天價融資“卷”出了自己的市場。
但今時不同往日,如今中國咖啡市場早已進入飽和期,庫迪可拓展的市場空間本就有限,想要在此基礎上,使用低價策略來達到增長規模、拓寬市場的目的,需要企業的資金能夠持續投入,巨大的成本壓力,又反逼庫迪不得不通過不斷擴張維持現金流,形成循環怪圈。
王達還在考慮是否堅持,阿文已經決定及時收手。庫迪急需回答的核心問題不應再是如何更快地擴張,而是“如何讓已有的門店,以及努力支撐它們的聯營商們,真正活下去”。
(文中人物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