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練習蹲馬步(四平馬步樁)已經有將近兩個月,從最初只能蹲10幾秒,到現在最多蹲6分鐘左右,日常保持在5分鐘。很明顯感覺到身體在發生變化。
之前身體寒濕比較嚴重,表現在身體上有三點:
1.身體一出汗就是黏糊糊的,汗水不像在北方就是純汗水流干了對身體沒影響,這個汗液讓人渾身不舒服;
2.黑眼圈很嚴重,大概是腎虛導致,即便吃了六味地黃丸也很難改善,氣色明顯不好,一看就像是個病人;
3.身體乏力,沒有精神,亞健康狀態特別明顯,每次吃完飯就出一身汗。
在蹲馬步之后,改善極其明顯。黑眼圈明顯在消退,皮膚也開始變得清爽,首先是胸部皮膚沒有了出汗的黏糊感覺,變得干燥,之后四肢也變得干燥,身體出油情況減少。爬山的時候腿也不疼,明顯氣足了!
除了身體上的好處,做股票也抓了幾個牛股,運氣也變好了。
《黃帝內經》有云:“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智慧箴言,如明燈照亮了養生大道。在諸多簡便卻深藏奧妙的功法中,蹲馬步以其“未病先防”之效,悄然將千年醫道精華,融匯于樸實無華的下盤功夫里。
蹲馬步之妙,首在于對全身氣脈的疏通與調理。中醫認為,人體氣血如河流奔涌,經絡則是氣血運行的河床。蹲馬步時,兩腿分開如松扎根,足三陰、足三陽經絡均受刺激,氣血暢流如江河奔涌,從足底直灌全身。身體重心下沉,更使氣血自然沉聚于丹田,那是我們生命動力的根本所在。昔時名醫華佗創五禽戲,亦深諳“動搖則谷氣得消”之理,蹲馬步正通過下盤的堅實與微動,活化氣血,使濁氣消散而元氣充盈。
道家修煉則從另一個角度揭示蹲馬步的玄機。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言:“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瘪R步要求下盤如樹根深扎泥土,上體卻虛靈挺拔,正是對“重為輕根”的絕妙詮釋。這看似簡單的姿態,使重心沉于下腹丹田——道家視之為生命“丹鼎”,亦為“守中致和”的修煉要訣。修煉者于此“站樁”中,摒除紛擾雜念,精神內守,使散亂的心神慢慢收束于方寸丹田之地。莊子說:“真人之息以踵”,當重心沉穩,呼吸亦自然深長,氣息緩緩下行,宛如沉至腳踵,此等深長呼吸,正與道家“胎息”理想暗暗契合。
蹲馬步的益處雖深,其入門卻并無玄秘門檻。習練之時,兩足分開約兩肩寬度(三腳半),足尖微向內扣,仿佛雙足如樹根深扎大地。身體徐徐下降,膝蓋屈曲不宜超過足尖,保持大腿幾近平行于地面;同時挺直腰背,含胸拔肩,下頜微收,雙目平視前方。兩臂可如抱圓球虛置于胸前,或輕放于腰際。初學者宜循序漸進,每次堅持片刻,勿求時間之久,重在動作標準,每日堅持,則根基漸深。呼吸亦當輕緩自然,吐納之間,如春風拂過,綿綿若存。
當身體能穩立如鐘,則可嘗試“靜中求動”之進階法門:在保持姿勢端正前提下,身體可微作前后、左右之輕緩晃動,如古樹迎風,根固而枝搖,使氣血更暢流無阻?;蚩膳浜弦饽顚б?,想象氣息如暖流自頭頂灌入,沿脊而下,沉入丹田,再緩緩下行至足底,復由足底升騰,循環往復。這些深化功夫,能進一步調動體內精微能量,讓馬步的“守中致和”之效更趨圓融。
在這個以快為尊、心神浮蕩的時代,重新學習蹲馬步,恰是學習“向下扎根”的生存哲學。它并非為博取虛浮掌聲,而是悄然為生命之燈添油撥芯——使氣脈如江河暢行,令心神如古井無波,讓根基如大樹深固。
身體如燈,氣血若油,經絡為芯。蹲馬步正是撥亮生命之燈的最簡樸儀式。當你在浮世喧囂中穩立于方寸之地,每一次沉穩呼吸都在悄然修復著被現代生活撕扯的身心。這無聲的站立,是向古老智慧致敬的永恒姿態,亦是生命在時光洪流中為自己精心構筑的不朽堤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