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中醫:心慌煩躁總想哭?小心是 “臟燥”!肝心脾“三角債” ,脾胃可能才是 “大債主”
黃燕 廣東省中醫院 主任醫師,現定期在廣州宏韻中醫館坐診。生活中總會遇到“心里堵得慌”“莫名煩躁想哭”,要是這些情況頻繁出現,還總伴著頭暈頭痛、胸口發悶、失眠多夢,那您可得留意了,這可能就是中醫里說的“臟燥”。
別只當是 “情緒不好”,在中醫看來,這可能是 “臟燥” 在搗亂。而這場身體的 “小騷亂”,其實是肝、心、脾在鬧 “三角債”,其中最關鍵的 “債主”,或許就是被你忽略的脾胃。
“臟燥” 最早出自《金匱要略》,原文描述為 “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意思是這類人容易悲傷想哭,情緒像被 “操控” 一樣,還總愛打哈欠、伸懶腰,渾身乏力。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心主神志,脾主運化。這三個臟腑互相依存,一旦其中一個 “欠債不還”,就會引發連鎖反應 ——脾胃就像家里的 “糧倉”,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要靠脾胃轉化成氣血,才能滋養肝和心。如果脾胃虛弱,“糧倉” 儲備不足,肝和心就會 “斷糧”:心得不到氣血滋養,就會 “心神不寧”,表現為心慌、失眠、愛哭;肝得不到氣血支持,疏泄功能就會失調,情緒調節失靈,變得煩躁易怒、悶悶不樂。所以說,脾胃這個 “大債主” 若出了問題,肝和心的 “小賬本” 遲早會亂。長期壓力大、愛生悶氣的人,肝氣容易 “郁結”,就像一根緊繃的弦,稍一碰就斷。肝氣郁結讓人心慌煩躁;同時影響消化功能,讓本就虛弱的脾胃雪上加霜,形成惡性循環。現代人熬夜、焦慮成常態,過度消耗心神,會反過來 “催促” 脾胃加班加點造氣血,可脾胃長期超負荷工作,只會越來越虛,最終陷入 “心越虛→脾越累→氣血越不足” 的死循環。調理 “臟燥”,要給脾胃 “減負” ,常吃補氣血的食物。
要少吃生冷寒涼,不能空腹吃辣;
《金匱要略》里有一味調理臟燥的經典方——甘麥大棗湯,用甘草10g、小麥30g、大棗5g煮水喝,能補脾氣、緩肝氣、安心神,每天喝一杯,堅持下來就能感覺到情緒平穩不少。三藥搭配看似簡單,卻暗藏精妙:小麥專攻 “心神不寧”,解決心慌、失眠、煩躁等問題;
大棗從脾胃入手,補氣血、固根本,為心神提供 “營養供給”;甘草調和二者,既增強補氣安神之力,又能緩解肝氣郁結導致的身體緊繃感。全方以 “甘味” 為主,中醫認為 “甘能緩之”,通過溫和的補益與舒緩作用,讓失衡的臟腑功能逐漸恢復,尤其適合因心脾兩虛、肝氣不舒導致的情緒問題。情緒是身體的 “晴雨表”,心慌煩躁總想哭,可能是脾胃在向你 “討債”。先把脾胃照顧好 —— 氣血足了,肝氣順了,心神安了,那些亂七八糟的情緒自然會慢慢平息。
黃燕中醫 擅長:臨證擅長針藥相須為用,中西醫協同診治神經內科及其他內科疾病,如中風、眩暈、頭痛、癡呆、癲癇、顫證、失眠、郁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