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以為越南會乖乖就范,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可誰知道,特朗普前腳剛洋洋得意地宣布勝利,越南后腳就與中國舉行了建交75年來首次陸軍聯合演習。
這一巴掌扇得有多響?越南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
作者-彤
72小時驚天反轉:特朗普的美夢被越南一巴掌扇醒
時間回到7月2日。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志得意滿地宣布,美越已達成"歷史性"關稅協議。
按照他的說法,美國將對越南本土商品征收20%關稅,對經越南轉運的中國商品征收高達40%的懲罰性關稅。
與此同時,越南將對美商品實施零關稅開放。
這個消息一出,華盛頓一片歡騰。
美國媒體興奮地評價,這是特朗普"圍堵中國戰略"的重大勝利。
然而,72小時后,現實給了特朗普一記響亮的耳光。
7月5日,越南外交部緊急召見美國駐越大使。
越方明確表示,所謂的"歷史性協議"不過是特朗普的一廂情愿,越南從未同意20%的關稅稅率,更不用說40%的轉運稅。
越方談判團隊認為,合理的稅率上限應該是11%左右。
特朗普的單方面"翻倍",徹底激怒了河內。
更讓華盛頓措手不及的是越南的連環反擊。
7月6日,越南向世界貿易組織申請爭端解決程序。7月7日,越南工貿部要求美國在30天內明確"轉運"的定義和執行細則。7月8日,越南總理范明政主持緊急經濟會議。
會議決定對美國38億美元的農產品、液化天然氣加征15%報復性關稅。
這還不是最狠的,真正的殺手锏在7月20日揭曉。
中國國防部宣布,中越陸軍將在廣西舉行"攜手同行-2025"聯合訓練。
這是兩國建交75年來首次陸軍聯合演習。
越南人民軍首次帶槍過境,與中國陸軍展開實戰級合作。
這一連串的動作,節奏之快、力度之大,完全超出了美國的預期。
特朗普原本希望用關稅大棒壓制中國、拉攏越南。
結果卻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越南不僅拒絕了美國的"誘騙",更是在軍事層面徹底倒向中國。
這場"72小時反轉劇",成為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又一次慘敗。
越南的精明算盤:一邊拿美國的訂單,一邊和中國練兵
越南為什么要這樣做?答案藏在一組冰冷的數字里。
根據越南統計總局的數據,越南70%以上的制造業原材料來自中國,越南電子產業80%的零部件依賴中國供應,越南北部工業區30%的電力來自中國輸入。
這是一種無法逃避的現實依存。
如果中國選擇反制,越南經濟將在48小時內陷入癱瘓,工廠停工、電力短缺、供應鏈斷裂。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血淋淋的現實。
與此同時,越南的地緣安全同樣離不開中國。
越南與中國擁有1400多公里的陸地邊境線,兩國在北部灣的海上邊界同樣綿延數百公里。如果中越關系惡化,越南將面臨北方邊境的巨大壓力。
這是越南絕對無法承受的戰略風險。
更重要的是,越南從歷史中學到了深刻的教訓。
1970年代,越南曾經完全倒向蘇聯,結果在蘇聯解體后,越南經濟幾乎崩潰;1990年代的"餓肚子"歲月,至今還深深烙印在越南人的記憶中。
這次,越南絕不想重蹈覆轍。
所以,越南選擇了一條"竹竿外交"的道路。
既不完全倒向美國,也不完全依賴中國,而是在兩個大國之間巧妙地保持平衡。
經濟上,繼續與美國保持貿易往來;安全上,卻選擇與中國深化軍事合作。
這次的軍演,就是越南戰略智慧的完美體現。
它向美國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經濟合作可以談,但安全選擇不容討價還價。
同時,它也向中國表明了態度:越南愿意在安全領域與中國深度合作。
這種精明的算盤,讓越南在大國博弈中始終占據主動。
多米諾效應啟動:東南亞的"向東看"正在成為潮流
越南的選擇絕非孤例,整個東南亞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戰略重新定位。
泰國的變化同樣引人注目,今年5月,泰國總理賽塔訪問北京,雙方簽署了涉及15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合作協議。
泰國的"東部經濟走廊"計劃,核心技術和資金都來自中國,高鐵、港口、工業園區,幾乎每個重大項目都有中國企業的身影。
與此同時,泰國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卻在明顯降溫。
今年的"金色眼鏡蛇"聯合軍演,規模比去年縮小了30%。
新加坡的態度變化更加微妙。
作為傳統的美國盟友,新加坡一直在中美之間保持精細的平衡,但最近的一系列動作顯示,新加坡正在向中國傾斜。
6月,新加坡與中國簽署了數字經濟合作協議,7月,新加坡宣布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
馬來西亞的選擇更加直接。
總理安華明確表態,馬來西亞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
但在實際行動中,馬來西亞與中國的合作卻在全面加速。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東海岸鐵路項目重新啟動,總投資額達到550億令吉。
印度尼西亞的雅萬高鐵已經正式通車。
這條由中國技術建造的高鐵,將雅加達到萬隆的行程從3小時縮短到40分鐘。
印尼總統佐科維多次公開贊揚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
下一步,印尼還計劃與中國合作建設首都新城。
這些變化的背后,有著共同的邏輯。
美國能給東南亞國家的,主要是軍事保護和市場準入。
但中國能給的,卻是實實在在的基礎設施、技術轉讓和產業升級。
在發展面前,意識形態的分歧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更重要的是,東南亞國家看到了中國崛起的不可逆轉性,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與美國的實力差距還將進一步縮小。
在這種情況下,提前布局顯然是明智之舉。
美國的如意算盤徹底落空:精心編織的包圍網出現致命裂縫
對美國而言,這些變化意味著什么?
一個詞:災難。
美國在亞太地區精心編織的"包圍網"正在出現致命裂縫。
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面臨全面破產的風險。
美國的戰略誤判在于,它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影響力。
華盛頓一直認為,只要揮舞經濟大棒,就能讓小國乖乖就范,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就是這種傲慢心態的典型體現,但現實卻給了美國一記響亮的耳光。
更糟糕的是,美國的盟友體系也在松動。
傳統上,美國依靠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作為亞太支柱,但這些盟友與中國的經濟聯系同樣密不可分。
韓國對華貿易額占其總貿易額的25%,澳大利亞40%的出口產品銷往中國。
在經濟利益面前,政治立場往往要讓路。
美國面臨的根本問題是,它無法為盟友提供中國式的發展機遇,美國能給的是軍事保護,但和平與發展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在沒有外部威脅的情況下,發展經濟比軍事保護更重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恰恰抓住了這一點。
更致命的是,美國的可信度正在下降。
阿富汗撤軍的混亂場面,讓盟友們對美國的承諾產生了懷疑,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更是讓盟友感到被拋棄的恐懼。
在這種情況下,多元化外交成為小國的理性選擇。
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個戰略機遇期。
中國沒有美國那樣的霸權野心,也不搞意識形態輸出,中國強調的是"合作共贏",這正符合小國的利益訴求。
越南的選擇,很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更多的東南亞國家將效仿越南模式,在經濟與安全之間做出理性權衡,這種趨勢一旦形成,將是不可逆轉的。
美國想要重新掌控東南亞,恐怕已經為時太晚,特朗普的"誘騙戰術"不僅沒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美國影響力的衰退。
這或許是美國始料未及的戰略后果。
結語
說到底,越南的選擇不是背叛,而是理智;不是投靠,而是平衡。
東南亞正在重新定義與大國的關系,務實合作終將勝過意識形態較量。
面對這樣的變化,你認為其他東南亞國家會如何選擇?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參考資料: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