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群
7月22日,江蘇中晟高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002778,簡稱“中晟高科”)發布公告,宣布公司控股股東蘇州市吳中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一致行動人蘇州吳中區天凱匯達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與福州千景投資有限公司正式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根據協議內容,福州千景擬以20.04元/股的價格受讓天凱匯達持有的公司22.35%股份,交易總金額高達5.59億元。此次交易若順利完成,將導致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控股股東將由蘇州市吳中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變更為福州千景投資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則由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政府變更為自然人翁聲錦與何從夫婦。
7月23日,停牌一周的中晟高科迎來復牌交易。市場對此反應積極,公司股價開盤后即快速拉升,盤中一度觸及漲停板,最終收盤報22.15元,漲幅達到9.98%,以漲停價報收。公告顯示,本次權益變動尚需獲得有權的政府或履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明確批準或批復同意以及深圳證券交易所進行合規確認后,方能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辦理相關股份過戶登記手續。該事項能否最終實施完成及實施結果尚存在不確 定性。
高溢價轉讓 分三期支付
根據公告披露的交易細節,本次股份轉讓的價格確定為20.04元/股,這一價格較公司停牌前最后一個交易日(7月15日)收盤價19.14元溢價4.7%;較停牌前20個交易日平均股價18.25元溢價9.8%;較近60個交易日平均股價17.62元溢價13.7%。這一溢價水平反映了收購方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
在支付安排方面,交易對價將分三期支付:
第一期:協議生效后5個工作日內支付1億元(含已支付的3000萬元定金);
第二期:深交所出具協議轉讓確認意見后5個工作日內支付約2.59億元;
第三期:股份過戶登記日前5個工作日內支付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雙方在協議中設置了多項保護條款。其中包括:若在交易完成前公司實施派發股利、送股、資本公積轉增、拆分股份、增發新股、配股等除權除息行為的,目標股份的數量及每股單價應同時根據深交所除權除息規則作相應調整;若因政策原因導致交易無法完成,雙方可無條件解除協議等。
這些條款的設置體現了交易雙方對可能風險的充分考量。從交易機制設計來看,除權除息調整條款確保了股份數量與價格的動態平衡,避免因公司資本運作導致交易基礎發生變化;無條件解約條款則為交易雙方提供了政策風險下的退出通道,體現了對監管審批不確定性的防范。
新股東實力引關注
本次交易的受讓方福州千景投資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0月,注冊資本15億元,實控人為翁聲錦、何從夫婦。通過股權穿透可見,翁氏夫婦通過中景石化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控制福州千景100%股權。公開資料顯示,翁氏夫婦旗下擁有多家實業企業,涉及石化、新材料、房地產等多個領域,其中核心企業中景石化集團是國內重要的聚丙烯薄膜生產企業。
來源:中晟高科公告(編號:2025-035)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本次交易披露前,福州千景剛剛于7月11日啟動減資程序,擬將注冊資本從15億元減至3億元。公司解釋稱這是出于優化資本結構的考慮,但這一動作仍引發市場對其資金實力的猜測。對此,公告特別強調,本次收購資金將來源于自有及自籌資金,且資金來源合法合規。
轉讓方天凱匯達則是由蘇州市吳中區多家國資和民企共同出資設立的股權投資平臺,其執行事務合伙人為蘇州市吳中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此次轉讓完成后,天凱匯達將完全退出中晟高科股東行列。
短期利好已現 長期整合待觀察
從市場反應來看,復牌首日的漲停表現充分反映了投資者對此次控制權變更的樂觀預期。這一交易可能為公司帶來三方面積極影響:引入具有產業背景的新股東,有望帶來業務協同;公司治理結構可能得到優化;未來存在資產注入預期。
福州千景入主后,中晟高科的戰略方向、經營策略、管理團隊等方面是否會發生調整,仍需進一步觀察。此外,福州千景的實際控制人翁聲錦先生與何從女士夫婦在化工、塑料等領域的投資經驗,能否成功復制到中晟高科所處的環保行業,也值得市場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易雙方簽署的補充備忘錄中,特別約定了“退市風險追溯條款”:如果公司因交易前的原因在未來36個月內觸發退市風險,新股東保留向原控股股東追償的權利。這一特殊條款的設置,既反映了新股東對潛在風險的防范,也暗示公司當前經營可能存在某些隱憂。
中晟高科控制權變更事件,引發了市場對環保行業發展方向的思考。長期以來,環保行業一直被視為“政策導向型”行業,國資背景的企業占據主導地位。然而,隨著環保需求的不斷增長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市場化力量在環保行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民營資本進入環保行業,可以帶來更加靈活的機制、更加創新的思維、更加高效的運營,推動環保行業實現更加快速、健康的發展。同時,市場化力量的介入,也有助于提高環保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促進環保產業的良性發展。
然而,深入分析后不難發現,這宗交易背后仍存在諸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方面,新股東雖然具備產業背景,但其減資行為與巨額收購之間的反差令人費解;另一方面,特殊的風險追溯條款又暗示標的公司可能存在未被充分披露的經營風險。更為關鍵的是,在環保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新股東能否帶領公司突破發展瓶頸仍需時間驗證。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胡群
金融市場研究院院長 主要關注銀行、消費金融領域市場動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