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施宣赫老師文章
近期,“糖尿病患者出現爛蘋果味” 的現象受到關注。從中醫角度,糖尿病屬 “消渴病” 范疇;從現代醫學來看,這種氣味多與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相關。雖然中醫無完全對應的病名,但可從整體觀和辨證思路分析其潛在關聯,并提供日常調理參考。
中醫認為,消渴病的發生與肺、胃、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肺主布散津液、胃主腐熟水谷、腎主藏精與水液代謝,若長期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酒酪),易致積熱內生、脾胃運化失常,進而耗傷津精;加之情志郁結化火、房勞過度傷精等,可能打破陰陽平衡,引發消渴。當出現 “爛蘋果味” 時,多提示體內陰津虧虛較甚、虛熱內生,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需重點關注。
遵循 “食不偏嗜、謹和五味、飲食有節” 原則:少吃肥甘厚味、辛辣煎炸及甜膩食物(傳統認為這類食物易生濕積熱,可能加重脾胃負擔);可適當食用山藥、南瓜、苦瓜、玉米須等食材(傳統上認為這類食材有助于調節身體狀態、輔助調養脾胃)。烹飪以清蒸、水煮為主,減少油鹽糖,戒煙限酒,避免暴飲暴食,提倡少食多餐,助力維持穩定狀態。
中醫倡導 “動則生陽”,適度運動可促進氣血運行。適合的運動如太極拳(傳統認為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八段錦(傳統認為可調理臟腑、強身)、散步(有助于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胃腸蠕動)。建議每周 3-5 次,每次 30-60 分鐘,以微微出汗、不感疲勞為宜,避免清晨空腹或飯后立即運動。
“百病生于氣”,長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可能影響臟腑功能。建議通過聽音樂、交流、培養繪畫或書法等愛好舒緩壓力,保持平和心態,助力身體狀態穩定。
順應四季調整作息:春季早睡早起、多戶外活動;夏季可適當晚睡早起,中午小憩;秋季早睡早起、收斂神氣;冬季早睡晚起、注意保暖。保持居住環境整潔通風,為健康提供基礎保障。
若糖尿病患者出現 “爛蘋果味”,需高度重視,及時就醫。臨床中多采用中西醫結合方式干預:中醫通過辨證給予清熱養陰、益氣養陰等調理(如中藥、針灸等),西醫則針對性進行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調控血糖等。日常做好調理,有助于降低嚴重并發癥風險,改善生活質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