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 題:入汛以來天氣形勢如何?未來將如何防范?
新華社記者黃垚
高溫不斷、暴雨如注、臺風侵擾,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大家感覺天氣變化明顯“激烈”了不少。
今年我國于3月15日進入汛期,入汛以來我國天氣氣候特征如何?未來需注意哪些高影響天氣?各地應如何防范?
降水分布點強面弱、前少后多
在中國氣象局23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介紹,入汛以來全國平均降水量303.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6.2%,降水分布點強面弱、前少后多,局地強降水頻發。全國共有153個國家氣象站日降水量突破當月極值,其中湖北咸豐(358.3毫米)等11站突破歷史極值。
從時間進程看,6月以來我國雨季進程明顯偏早。長江中下游6月7日入梅,較常年偏早7天;6月30日出梅,較常年偏早16天,梅雨量較常年偏少11.7%。華北雨季7月5日開始,較常年偏早13天,為1961年以來最早。
“降水量的時間變化上呈現前少后多。3月下半月至4月上旬,全國平均降水量11.8毫米,為歷史同期最少;4月中旬到5月,長江以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轉為偏多,廣西中南部經歷‘旱澇急轉’;7月以來多雨區北抬,華北地區及內蒙古等地降水偏多明顯。”賈小龍說。
臺風生成晚,登陸早,數量多。入汛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7個臺風生成,其中3個登陸我國,比常年同期偏多1.1個。第1號臺風“蝴蝶”于6月11日生成,較常年(3月25日)顯著偏晚。
暴雨、階段性高溫、臺風將至
據氣象部門預計,7月下旬到8月,多地仍將出現暴雨天氣過程。
23日至26日,西北地區東部、內蒙古中西部、華北、東北地區等地將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26日至30日,江南中東部、江淮、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及云南中西部有小到中雨,部分地區有大雨、局部暴雨。
與此同時,7月下旬華北南部、黃淮及南方地區仍將有階段性高溫天氣過程。8月上中旬,華北南部、華東中部和北部、華中大部、西南地區東部、西北地區東部、內蒙古西部、新疆等地將出現階段性高溫過程。“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能突破歷史同期極值,但高溫過程持續天數突破同期極值的可能性較低。”賈小龍說。
“從影響上看,今年以來臺風帶來的降水偏強。受第4號臺風‘丹娜絲’影響,廣東揭西縣區域氣象觀測站記錄到最大降水量達740.8毫米;第6號臺風‘韋帕’給華南地區和浙閩沿海帶來強降水,廣東徐聞縣累計降水量接近650毫米。”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黃卓說,剛剛生成的第7號臺風“范斯高”將影響我國東部海域和華東沿海等地,帶來較強風雨。
專家表示,7月下旬西北太平洋熱帶系統仍較活躍,還將有1至2個臺風生成。8月臺風影響區域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南,其中有1個臺風影響北方地區。
謹防高溫高濕“桑拿天”,旅游注意“看天”出行
正值伏天,不少公眾感覺悶熱難耐。
“高溫高濕‘桑拿天’使人體散熱難度增加,易造成不良健康影響。”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衛生學首席專家徐東群說。
徐東群建議,老年人要使用降溫設備合理控制室內溫度,適時開窗通風;盡量待在涼爽的室內,避免外出。戶外勞動者要合理安排戶外作業時間,戶外作業時使用防暑降溫用品,宜穿戴防曬、透氣衣物或可放置冰袋的冷卻背心等。
暑期也是出游高峰期。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陳輝表示,如前往沿海、山區等天氣敏感區域旅游,出行前要密切關注目的地及沿途氣象預警和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等信息,合理規劃行程。
身處沿海地區遇臺風和強對流天氣時應避免戶外活動特別是海上活動,在山區則需避開強降水時段,遠離溪流、溝谷等易發生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及地質災害的危險區域,不要前往未開發景點。(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