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拐出一道溫柔的曲線,岸邊的德吉村和來玉村,像兩顆鑲嵌在曲線上的明珠。曾經,這里的村民或棲居淺腦山,或逐水草而居;如今,青磚小院里飄出藏式餐香,民宿陽臺上曬著游客的歡笑,“旅游+振興”的畫筆,正為這兩個搬遷村描摹出紅火日子。
“德吉”,在藏語中是“幸福”的意思,這兩個字不僅說出了當地村民的期盼,也映照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德吉村,村民家家戶戶開辦民宿、農家樂,悉心準備特色農家飯菜,迎接著五湖四海的游客。如今的德吉村,早已實現脫貧的目標,借助黃河和村莊的特色,將農業與文化相結合,發展成了“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殷榮成/攝
走進德吉村的一戶人家,62歲的才讓卓瑪正往她小院的窗臺上擺放著剛摘的月季花。張貼在玻璃門窗的價目表上,酸奶、糌粑、手抓肉的字樣旁,都畫著小小的笑臉。“五年前剛搬來時,誰能想到土坯房變成了游客打卡地?”她擦著锃亮的藏式銅壺,聲音里帶著笑意,“我這小小的農家樂,旺季時一天能接待三桌客人,去年光靠這個就掙了四萬多元呢。”
才讓卓瑪家的好日子,藏在德吉村的發展賬本里。2017年,這個由7個鄉鎮30個村的農牧戶集中安置而成的新村,在政府投資7771萬元建起的251套新居里,開始了新生活。村里352個公益性崗位中,九成以上給了脫貧戶,才讓卓瑪的兒子就在景區安保隊工作,每月有固定工資。才讓卓瑪高興地說:“現在家里既有土地流轉的錢,兒子也有了工資,再加上農家樂收入,三樣加起來比以前種地強好幾倍呢!”
殷榮成/攝
走進德吉村五彩神箭體驗場邊,游客拉著弓瞄準靶心;民俗文化廣場上,藏式歌舞表演剛散場,身著藏裝的姑娘們還巧笑嫣然對著鏡頭合影留念。這些場景的背后,是村里“旅游+”的巧思。
“不是簡單開幾家農家樂就叫旅游振興。”德吉村黨支部書記下吾端智說:“我們把村民的房子變成民宿,把農活變成體驗項目,把藏繡、唐卡變成紀念品。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17460元,這組數字里,旅游產業占了近六成。”他指著不遠處的研學基地,一群學生正在寫生,“你看那些孩子,他們來學黃河文化,也給我們帶來了新希望。”
沿德吉村上行幾公里,便到了同是搬遷而來的來玉村,“黃河民宿第一村”的石門格外醒目。
拉毛才讓正在客房忙著換床單。“我家以前在牧區,帳篷漏雨是常事。現在住磚房,還能在民宿上班,每月3000元工資,丈夫在餐廳當廚師,倆人掙錢供倆娃上學。”她麻利地鋪好床,指著窗外的沙灘,“夏天游客多,我還能在沙灘邊賣酸奶,一天又能多掙幾十塊呢!”
殷榮成/攝
“來玉”在藏語里的意思是“大山的背后”。來玉村99戶村民都是游牧民搬遷而來,曾經靠放牧維生。2019年,浙江湖州和家興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根據來玉村特色,打造了江南與藏式風格融合的民宿,名為“黃河民宿第一村”,成為青海黃河上游第一個頗具規模的民宿。
“公司派老師教我們鋪床、做菜、講禮儀,連院子里種什么花都講得明明白白。”如今,旅游旺季時,村里73間民宿客房常常是滿房狀態,餐廳的包間要提前預訂,6名像拉毛才讓這樣的村民在家門口端上了“旅游碗”。
不僅如此,為建立長效穩定的產業發展方式,尖扎縣委縣政府根據當地光照充足的有利條件,2021年,因地制宜在來玉村實施戶用屋頂光伏項目,累計收益資金116萬元,8次分紅資金109.98萬元,涉及群眾99戶386人,其余資金用于運維及基礎設施建設。
殷榮成/攝
夕陽西下,來玉村的廣場上,一場別開生面的篝火晚會如期而至,村民和游客們一起圍著篝火舞蹈,盡情享受著黃河岸畔的夜景和高原鄉村的風土人情。“游客來了住得舒心,玩得盡興,才能把‘高原小三亞’的名氣傳得更遠。”村民孫英好說。
夜幕降臨,德吉村廣場上的彩旗迎風飛揚,來玉村的黃河水面泛起金光。兩個村子的路燈次第亮起,一家家窗格里透出的燈光,與黃河的波光交相輝映。從“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到“旅游活水養富一方人”,黃河岸邊的搬遷村,正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來源: “學習強國”青海學習平臺 作者:陳郁
編輯:李家奕 責編:謝青玉 監制:馬振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