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配比速度更重要
對于敢想敢闖的福州人來說,跨洋不是稀罕事,而是生活常態。
他們到底有多執著?一句坊間流傳已久的玩笑話,說得精準又生動:
“早上被拒簽,中午拜媽祖,晚上登船。”
簽證被拒沒關系,航班不通也不是障礙。只要家里點頭,媽祖保佑,什么時候出發,只是時間問題。
甚至連簽證官都打趣:“一看到福建人的護照,警覺值就飆滿格。”
段子歸段子,熟悉福州的人都知道,這背后并不夸張。
從上世紀的跳船偷渡,到后來靠票代拼航段、親戚機場接力,他們靠自己的方式,早早摸索出了一條橫跨太平洋的“民間航線”。
哪怕官方航班還在遙遙無期,福州人也能繞過節點,自建路徑,闖出一條出海路。
所以,當廈航在去年5月恢復“福州—紐約”直飛航線時,不少人發出一聲長嘆:終于不用“拐彎抹角”了。
今年4月,“福州—紐約”航線的客座率高達85%,幾乎班班爆滿。
聽起來是好消息,但問題在于:一周只有兩班,錯過一趟就要等上三天。對那些探親、留學、返美的旅客來說,顯然不夠用。
于是,轉機安排重新上場,拼航段的活兒還得繼續干。你隨手一搜“福州—紐約”,就能看到各種“戰術組合”霸屏:
福州—首爾—紐約、福州—香港—紐約,甚至福州—上海—東京—紐約……
不管多遠多轉,只要能飛、能快、能托運行李,他們就能走出一條高性價比路徑,而這類需求的集中爆發,也迅速引來了航司的激烈競爭。
看似小眾,但卻剛需的市場,也涌現了不少的“卷王”:
大韓航空主打首爾中轉,還用上空客380,把整個流程控制在21小時左右。
國泰航空則更懂福州人。自營“福州—香港”段接“香港—紐約”,航程穩定、行李政策友好,尤其適合帶娃、接親的家庭型旅客。
想省錢的甚至可以在大阪、中國臺北中轉,價格直接打到6千出頭。
有趣的是,就在大家紛紛“拐彎走”,拼命尋找性價比的時候,真正擁有直飛資質的廈門航空,卻頻頻被吐槽“不給力”。
就在廈航喊出“五年內常態化通達六大洲”時,評論區卻幾乎一邊倒追問:
話說回來,這條看起來“冷門”的航線,為何成了航司們爭搶的香餑餑?
根據美國聯邦人口普查局早期數據顯示,美國約有508萬華人,其中福建省長樂、連江、福清等地區就有110萬人。
截至2024年7月的數據顯示,紐約是美國華人居住人數最多的城市。
而這條紐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
當時,第一批赴美的福州移民多來自長樂,不少人以遠洋船員的身份“跳船”入境,從新加坡、香港輾轉抵達美國。落腳之后,他們又通過“親屬團聚”政策,把家鄉的親人一一接來。
從早年的落地生根,到如今的雙向往返,福州與紐約之間,也逐漸形成了一種跨越太平洋的“生活節奏”。
在紐約的法拉盛,你甚至能看到這樣一幕:
街邊小販、菜市場、家常餐館,幾乎都操著福州話,路標都不需要認。只要聽得懂方言,這片地界你就能無障礙生存。
與此同時,福州本地的家庭,也愈發提早規劃孩子的“海外路線”。
從小學送去美國讀書的家庭越來越多,造就了“教育移民”這一新興趨勢。
托福啟蒙、國際學校、暑期游學,構成了穩定的出境客流,也反哺了多個中轉航線的需求。
從能走、能托運、親友接力,到適合帶娃、方便老人、行程靈活……
福建旅客真正想要的,是一個能讀懂他們生活方式的出發方式。
畢竟,適配比速度更重要。
誰能讀懂這種節奏,就可以贏得這批粘性極高、需求明確的旅客群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