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外交部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美國財長貝森特說,中美經貿官員下周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進行第三輪貿易磋商,可能會涉及一系列更廣泛的話題,包括中國從俄羅斯和伊朗購買石油的問題。
中方今天確認了中美磋商,中方商務部和外交部分別回應,商務部說,經中美雙方商定,何立峰副總理7月27日至30日赴瑞典與美方舉行經貿會談。連頭帶尾4天時間。從日內瓦到倫敦再到瑞典,繼續延續第三地接觸模式。
按特朗普及美國商務部長的說法,8月1日將是關稅的“死線”。中美磋商安排在了這個“大限”之前。
但中方外交部和商務部都沒有提8月1號這個日子,而是強調雙方“落實兩國元首6月5日通話重要共識,發揮好中美經貿磋商機制作用,本著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繼續就彼此關心的經貿問題開展磋商”。
其實,中國是關稅戰的風眼所在,近期兩國都釋出善意,美國爭取重要資源稀土,中方依法依規處理,英偉達H20人工智能芯片突然獲得美方放行,出口開綠燈,將可以重新對中國出口。
近期媒體又不斷有報道,特朗普可能訪華,在10月30日APEC舉行會議前訪華,也可能在APEC峰會期間實現中美場邊會晤。可以說,各種想象空間已經打開。
如果中美在關稅貿易談判上沒有實質性進展的話,這對中美元首的互動不是一個加分項。換句話說,經貿不是中美關系的全部,但如果能有突破進展的話,對特朗普訪華、元首會晤等都是一個正面的風向標。
倫敦談出了一個框架,瑞典則是針對框架進一步深入磋商。貝森特日前放話,要針對中國從俄羅斯和伊朗購買石油的問題,跟中方談一談,大有興師問罪的架勢,還要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
針對這個問題,中方的回應是,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會根據自身國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
此時,再看倫敦框架的意義,就是為了防止美國把中美磋商的范圍隨意擴大化,從經貿擴大到地緣政治和中俄和中伊關系,這已經超出貝森特的業務范圍。
倫敦框架的一個重要前瞻意義就是框定要談的問題,杜絕美方任意造牌。即便貝森特試圖在關稅以外的問題上“插議題”,注定會被中方打掉。
加塞不行,按框架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