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王成 任馨語 記者 莊劍翔)近日,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環塔克拉瑪干沙漠”實踐團的9名師生結束了數千公里的旅程,開始制作這次“慢行”的紀錄片。6月底,他們選擇38.5小時的硬座出行,用最貼近當地群眾的方式走進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探尋真實的西域絲路故事。
6月27日,隨著Z364次列車從揚州站緩緩駛出,團隊開始了跨越3000公里、為期15天的社會實踐之旅。“我們選擇硬座出行,就是要真實體驗西域的風土人情。”實踐團指導老師郝松表示,在漫長的旅途中,隊員們主動與同車廂的各族旅客交流。廣播電視專業學生夏畢航記錄下了這樣的畫面:維吾爾族大叔熱心地教隊員們跳民族舞蹈,回族阿姨分享著自家做的馕,漢族旅客則講述著在新疆工作的見聞。原本枯燥的旅途,成了隊員們了解新疆的第一堂課。
經過約一天半的“慢行”,團隊終于到達了新疆。7月的吐魯番,地表溫度已達 40℃。隊員們扛著攝像機、三腳架穿梭在古城街巷,輪流背負著10斤重的設備,汗水很快浸透了隊服?!皵z像機因高溫頻繁報警,我們就用濕毛巾裹住機身降溫?!眻F隊負責人徐婧瑩回憶,即便如此,沒人愿意停下拍攝。這座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遺址,讓隊員們深刻感受到絲綢之路的歷史厚重。當地人介紹:“這里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在喀什這座千年古城里,隊員們穿梭于迷宮般的街巷,用鏡頭捕捉著絲路文化的鮮活印記。清晨時分,陽光灑在土黃色的夯土建筑上,維吾爾族老人坐在百年老茶館里,一邊品著磚茶,一邊彈奏熱瓦普。在手工匠人街區,銅器匠人敲打銅壺的叮當聲與木器作坊的刨木聲交織在一起,仿佛重現了古絲路的繁華盛景。在這里,團隊特別關注了國家級非遺項目艾德萊斯綢的制作過程,從蠶繭抽絲到天然染料的使用,完整記錄了這項古老技藝的每一個環節,為保護和傳播絲路文化積累了珍貴素材。
15天行程中,實踐團走訪了吐魯番、庫爾勒、喀什等10余個調研點,累計拍攝了300多小時素材。同時,他們也在旅行過程中,親自上手體驗了烤包子、打銅壺等。目前,大家已經返程,正在整理拍攝素材。他們計劃通過攝影展、專題紀錄片等形式與師生分享實踐成果。團隊成員表示,這次跨越3000公里的實踐經歷不僅豐富了專業視野,更讓他們對西域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有了更深理解。
(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