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汕頭市濠江區委員會編纂的《當年歲月:達濠區1984-2003年》和《當年歲月:河浦區1994-2003年》
當年的達濠區、河浦區,你還記得嗎?
位于汕頭南部的濠江區,雖說是在2003年才正式設區,但其漁鹽業興盛的古代記憶、商貿活躍的近代軌跡與城市崛起的現代化進程,早已在時光中織就深厚脈絡。這里被譽為“魚米之鄉”“建筑之鄉”,從達濠島的漁鹽聚落,到河浦平原的農耕文明,再到近代汕頭開埠后的商業發展,每一段歷史都鐫刻著濠江人向海而生的智慧與堅韌。當2003年達濠區與河浦區合并為濠江區時,一段跨越近二十年的奮斗史亟待被銘記——政協汕頭市濠江區委員會編纂的《當年歲月:達濠區1984-2003年》與《當年歲月:河浦區1994-2003年》,正是對這段激情歲月的立體回眸。
“達濠”這一島嶼之名,歷史頗為悠久,而作為行政區劃的稱呼,則經歷了多次的更迭與演變。1984年,達濠區正式成立,而“達濠”已不再是單一島嶼的代名詞,而是擴展為涵蓋達濠島、馬滘片區、棉花村以及潯洄村在內的區(縣)級行政區域。經過二十年的風雨兼程,直至2003年與河浦區合并成為濠江區,達濠區書寫了一部跌宕起伏的發展篇章。書中記載,二十年間,這個曾以“漁鹽之利”聞名的海島,歷經灘涂圍墾、漁港擴建、工業萌芽到城區規劃的蝶變:1990年達濠中學中心大樓落成,1992年廣澳深水港啟動建設,2003年達濠漁港被廣東省列為全省12個國家一級漁港培育對象之一……從漁業捕撈到臨港經濟,從海島漁村到汕頭中心城區的功能拓展,書中以交通基建、教育醫療、旅游開發等諸多具體事件,共同勾勒出了達濠從“島嶼”到“都市”的華麗轉身。這本書不僅真實反映了達濠區的發展歷程,更是對那些為達濠區建設付出辛勤努力、敢于創新突破的建設者們的高度贊譽。同時,它也是海外僑胞回饋家鄉、助力發展的生動見證。正是他們的汗水與智慧,為汕頭這座城市的繁榮昌盛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對于河浦區來說,在1994-2003年這十年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由河浦鎮演變而來的行政區,下轄河浦、濱海、玉新三個街道,曾一度是汕頭南部的重要農業區域。書中詳細記述了多個關鍵事件,如1995年河浦大道的通車,這一舉措極大地緩解了當地的交通壓力;再如2000年河浦人民醫院的落成,顯著提升了該區的醫療水平……這些事件共同描繪了河浦區從傳統的農耕經濟向現代化城郊經濟過渡的探索歷程。該書正是通過政治、經濟、交通、教育、醫療、衛生、旅游及文化等諸多視角,全面回顧了河浦區這十年間的激情與奮進,使讀者能夠深切地體會到河浦區發展的每一步。
為了盡可能真實地重現歷史原貌,編纂團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不僅廣泛而深入地與許多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進行了交流,懇請他們親口講述那些年的創業與變遷歷程,而且還綜合運用了檔案記錄、地方志書、老照片以及碑文刻字等多種珍貴的資料。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采集與撰寫,歷史的點點滴滴都被生動地呈現在了讀者眼前。無疑,這兩本書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達濠區和河浦區從1984-2003年間史料的缺失,它們不僅為探究汕頭經濟特區縣域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更為后世留下了一套詳實且意義非凡的歷史文獻。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兩本書并非毫無瑕疵。由于歷史資料的搜集有其固有的限制,這兩本書中并未包含僑胞在濠江投資的口頭歷史紀錄,也缺少了關于民營企業重組的關鍵文檔。然而,這些瑕疵并未對它們的價值造成實質性影響。當年輕一代通過書中細膩的筆觸,深切感受到父輩們拼搏奮斗的熱血與激情時,這兩本書已然成為了一座連接歷史與未來、溝通心靈與心靈的橋梁。
如今,濠江已然崛起,成為汕頭臨港經濟核心區,廣澳港的集裝箱吞吐量也在逐年攀升,見證了這片土地的繁榮與發展。而《當年歲月:達濠區1984-2003年》與《當年歲月:河浦區1994-2003年》這兩本書,就像是一面映照歷史的鏡子。他們不僅映射出濠江由海島漁村蝶變為現代城區的歷程,更通過講述“拓荒者”的動人故事,激勵著新一代特區建設者。在這些書頁間的歷史痕跡中,隱藏著推動濠江走向輝煌的精神力量。
信息來源:汕頭日報
編輯整理:濠江宣傳
關注濠江宣傳
了解濠江,愛上濠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