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 嫂
原創首發:Kris在路上(ID:krisgtd)
Kris個人微信:kris191605
哈嘍,我是K嫂。
先上旅行視頻,哈哈哈,旅行時光真快樂,就是大包小包行李是真多歡迎觀看和點贊,感謝大家!
前幾天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她說:
“家里有兩個孩子,老大11歲,算是有點自律了,但老二7歲,完全沒法自控。
老大按約定時間不玩手機了,結果老二開始磨嘰要玩;老二一玩,老大也跟著想玩;好不容易建立的約定就崩了……所以怎么消除老二對老大的影響呢?”
看到這段話,我特別能理解那份無力感。
在養娃的路上,我們經常會期待“完美場景”:孩子們井井有條,遵守約定,不互相影響。
但現實呢?影響一定存在,而且無法徹底消除。
這篇文章想聊聊,面對兄弟姐妹之間的“互相帶偏”,父母到底能做什么?
影響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如何面對
先說一個真相: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影響,無法徹底消除。
我家老大特別愛看書,但有一次他拿著書坐在沙發上,老二抱著平板看動畫。
老大看了兩眼,忍不住湊過去問:“你在看啥?”十分鐘后,書靜靜躺在一邊,兩個孩子擠在一起笑得前仰后合。
孩子本能會模仿和共鳴——看到別人玩得開心,會覺得“我也想要”。
這種心理機制不會因為年齡變大而消失,只會換個對象:從弟弟妹妹變成同學、朋友圈、短視頻。
而且,影響不只來自家里的弟弟妹妹。未來他還會遇到同學、朋友、小區伙伴,甚至短視頻里的偶像。
父母的任務不是消除影響,而是教孩子面對影響。
我后來和老大聊過,他說:“弟弟玩的時候,我很難不看,但想起我們之前約好的‘先寫完作業再玩’,就能下意識去忍。”
那一刻我意識到,孩子是可以學會面對影響的,只要我們給了他們足夠的工具和練習。
不要抱有幻想,規則要前置
很多家長喜歡在問題出現時說:“你要自律啊,看到弟弟玩也不能跟著玩。”
這其實相當于把孩子放在成年人才可能抵抗住的情境里,更何況,成年人也無法完全抵抗。
我也曾這樣要求過老大,結果就是兩敗俱傷:老大失敗了、我生氣了、老二也被罵了。
后來我調整思路:不要事后補救,要事前設定規則。
在任何電子產品拿出來之前,我會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清楚:
誰先玩?
每人玩多久?
時間到了怎么辦?
如果有人不遵守約定,下次怎么處理?
關鍵是讓孩子參與規則制定。
當規則是他們參與設計的,他們更愿意遵守,因為這是“我們的約定”,不是“媽媽的命令”。
比如我們家制定“周末統一玩30分鐘”的規則時,孩子們一開始吵個不停——老二嫌時間太短,老大覺得老二玩得太吵。
但當我讓他們自己輪流當“時間管理員”后,沖突慢慢減少。
后來甚至出現了這樣的畫面:老二玩到一半主動提醒老大“時間差不多了”,讓我既驚訝又感動。
規則不是限制,而是提前給孩子的“指路燈”。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家庭的問題
很多家長問我:“怎么讓孩子更自律?”
但真相是,孩子的不自律,往往是家庭氛圍的投射。
如果家里常常情緒緊繃,父母自己一邊刷手機一邊要求孩子“少玩點”,孩子怎么可能心服口服?
有段時間我自己壓力大,經常拿手機緩解焦慮,結果老大老二都學得有模有樣。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孩子學得最快的,不是我們說了什么,而是我們做了什么。
換句話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一個媽媽曾跟我說,她每天喊孩子“別玩手機”,但自己卻一邊喊一邊刷短視頻。
孩子問她:“那你為什么能玩?”她啞口無言。
后來她改變了方式:每天規定一個“全家無電子產品時段”,一起做飯、散步、玩桌游。
三個月后,孩子的使用時間明顯減少。
真的,孩子會活成家長生活的復印件。
當家庭氛圍溫暖、互動豐富時,電子產品不再是孩子唯一的快樂出口。
教會孩子判斷,而不是替孩子決定
有句話我很喜歡:“教育的本質,不是替孩子鋪路,而是給孩子一盞燈。”
這盞燈,就是判斷力。
我們無法24小時盯著孩子,所以要教他們學會自我評估:
玩多久后會影響心情?
玩手機前后,作業完成情況如何?
如果今天作業沒寫完,下次要怎么調整?
我經常和老大復盤這些問題,他逐漸學會自己說:“今天玩半個小時就夠了。”
這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一次次討論、記錄、調整形成的。
有位讀者分享,她兒子喜歡玩游戲,但每次玩完都會頭疼、脾氣暴躁。
后來她不再一味限制,而是讓他記錄感受,畫出“情緒曲線”。
孩子自己發現,超過半小時后情緒明顯下降,于是主動提出縮短時間。
當孩子意識到“是我想調整”,比“媽媽逼我改”更有效。
真正的自律,不是被盯出來的,而是被理解出來的。
找到孩子真正熱愛的東西,手機就不再是唯一的快樂
電子產品最大的吸引力,是即時反饋:點一下就有刺激、無門檻、無等待。
想讓孩子抗拒它,不能只靠禁止,而是要在生活中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替代品。
比如:運動、手作、閱讀、音樂、棋類、探險……只要孩子找到能“沉浸其中”的事情,手機就不會是唯一的快樂。
我家老大后來迷上了足球,老二愛上了寫字。
周末我們全家去球場,他們在草地上跑得滿頭大汗,回來累到連手機都懶得拿。
那一刻我才明白:不是手機戒掉了他們,而是他們找到了更愛的一件事。
興趣不是禁止的替代品,而是讓孩子發現,他還有更想做的事。
寫給所有擔心孩子怕被影響的父母
如果你家有多個孩子,一定會經歷這種“互相帶節奏”的時刻:
一個在寫作業,另一個在旁邊唱歌跳舞;
一個已經放下手機,另一個卻吵著還沒玩夠;
一個努力自律,另一個在旁邊搗亂。
這很正常。
還是那句話,他們現在被兄弟姐妹影響,未來也可能被其他同學、網絡環境等等因素影響。
影響不可避免,規則需要前置,判斷力需要培養,興趣需要豐富,家庭氛圍需要溫暖。
當你把焦點從“如何消除影響”轉到“如何幫助孩子成長”,你會發現:
孩子慢慢能識別自己想要什么、家庭不再因為手機而天天爭吵。
最后的結果是,你和孩子都能輕松一些。
有句話我很喜歡: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放進溫室,而是教他們在風雨中長出盔甲。”
兄弟姐妹之間的影響不可避免,但影響不是壞事。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摩擦、對抗、協調,孩子才慢慢學會在真實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平衡。
我是K嫂,如果大家覺得這篇文章有啟發,歡迎點贊和轉發!
如果你有情緒無處抒發,可以試試這個《情緒覺察模板》。
她讓我在很多不知道如何表達的時候,接住了自己,希望它也能幫到你們。
大家掃碼加我微信,回復“情緒”,我把這份情緒覺察日記的模板發給大家。
預計來領取的人數比較多,大家耐心等待哈,都是手動回復,會比較慢,不過都會回復到的,感謝大家理解哈。
往期熱門文章:
作者介紹:
K嫂,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家有倆娃,一邊感性一邊理性,能擼鐵能養花,還能出方案講邏輯,哈哈哈。
我是K叔,中央財經大學博士(創業休學),世界500強央企7年,辭職創業6年,百萬粉絲個人成長知識博主,一行DoMore創始人,OKR目標管理專家,豆瓣8.0《引爆自律力》作者。
Kris進化圈社群已有11000+人加入,帶領會員從讀書、日課、運動三個維度進行提升;108自律行動營、寫作變現營、教練特訓營等高階訓練營學員突破40000人。
目前在更新的平臺有:
#視頻號:Kris進化筆記
#視頻號:K叔K嫂夫妻創業日常
#公眾號:Kris在路上
#公眾號:Kris進化筆記
關注我的,不是粉絲,而是朋友!
原創不易,感謝關注
點一個免費的贊再走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