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這事兒一出,很多人覺得像螞蟻要吞大象,中航電測這么個市值才60來億的公司,怎么就敢張口咬下成飛集團這個年產值上千億的軍工大塊頭?成飛是生產殲20的骨干企業,殲20作為第五代隱身戰機,已經批量裝備部隊,年產量逐步爬升到上百架。
收購價定在174億左右,看起來低得離譜,但仔細扒拉扒拉,就會發現這不是簡單賣身,而是軍工體系內部的一次大調整,目的是讓成飛借殼上市,吸納更多社會資本來搞研發,避免資金鏈太單一。
成飛的訂單主要來自國家采購,利潤空間被壓得很緊,探索新項目時常常捉襟見肘。這次交易后,中航工業集團的持股比例從50%多直線上升到近90%。
控制權更穩了,成飛也能從資本市場多拿錢,推動殲20的升級和衍生型號開發。說白了,這是中國軍工企業從單純靠國家投入,轉向市場化運作的一個信號。
成飛實力大家有目共睹,從殲10到殲20,再到梟龍出口多國,年營收輕松破千億。但軍工這行,客戶單一,利潤薄得像紙,國家采購時講究內部平衡,成飛的很多前沿想法得不到及時資金支持。像梟龍項目,當年啟動時巴基斯坦投了錢才順利上馬。
相比之下,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能從市場多渠道融資,搞出一堆驗證機,即便失敗也能積累技術。中國軍工要追趕,就得想辦法多開資金口子。
這次收購,中航電測只是個殼子,實際是航空工業集團主導的重組,成飛注入后,公司主業轉向航空制造,營收規模直接翻倍。交易細節是發行20多億股,價格8.36元一股,評估成飛總值240億,但扣除國有資本公積65億后作價174億。
這不是賤賣,而是內部騰挪,確保國家資產不流失。資本市場反應熱烈,股民議論紛紛,但本質是軍工資產證券化的一次嘗試,幫助成飛擺脫資金瓶頸,更靈活地搞技術創新。
軍工重組的來龍去脈
中航電測收購成飛這事兒,從2023年1月11日晚上公告開始,就攪動了資本市場。公司股票次日起停牌,董事會披露預案,計劃發行股份買成飛100%股權。
成飛全稱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隸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主要業務是軍用飛機研制生產,殲20是其拳頭產品,已實現國產發動機渦扇15換裝,批量交付空軍。
成飛還參與C919大飛機供應鏈,民用領域也有布局。為什么選中航電測?因為它是航空工業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市值雖小,但殼資源現成,適合注入大資產。
交易基準日是2023年1月31日,成飛評估值240.27億元,增值率88.5%,但國有獨享資本公積65.85億元不計入作價,最終定價174.42億元。 這筆錢不是現金付,而是發股,航空工業集團拿股后持股比例升到89.8%,牢牢把控大局。
過程沒那么順,停牌后重組推進緩慢,2024年6月26日深交所才恢復審核。 7月11日,并購重組委審議通過,交易細節反復調整,包括業績承諾:成飛承諾2023到2025年累計營收不低于2000億,凈利潤不少于100億。
8月6日證監會批復注冊,重組正式落地。 到2025年1月,新股上市,中航電測更名中航成飛,一季度營收33億,凈利潤1.56億,扣非凈利增長明顯。 這期間,市場質疑聲不斷,有人說成飛被低估,總資產過千億,怎么只賣174億?
其實評估是基于凈資產和未來收益,扣除部分后定價合理。更重要的是,這讓成飛從非上市企業變成上市公司子公司,能發行債券或再融資,資金來源多元化。
軍工企業過去依賴國家訂單,利潤率低,研發投入受限,現在借資本市場,能多投錢到無人僚機或隱身預警機這類項目上。成飛的脈動生產線本來就高效,年產殲20有望破120架,重組后產能擴張更有底氣。
說到底,這不是外部收購,而是集團內部優化。航空工業集團旗下有沈飛、成飛等,沈飛的殲35艦載機也是自籌資金搞定,證明軍工企業需要自主融資能力。
成飛這次借殼,避開了IPO的漫長審核,直接上市,效率高。股民看到的是股價波動,但長遠看,這是中國軍工向市場化轉型的步子,幫企業多一條腿走路,避免單一依賴。
成飛的訂單穩定,殲20已服役上百架,出口型梟龍賣到巴基斯坦、緬甸等國,年訂單超700億,但利潤空間小,重組后能從社會資本吸金,搞更多技術儲備。像美國那些X系列驗證機,失敗了也值,因為積累經驗,中國軍工也要這樣玩,轉向試錯機制。
成飛困境與資本解鎖
成飛牛在哪兒?生產殲20、殲10、梟龍這些明星產品,技術水平頂尖,殲20的隱身設計和機動性全球領先,已列裝部隊,換裝國產發動機后性能更穩。
成飛還深度參與C919,供應部件給波音空客供應鏈。但牛歸牛,成飛有痛點:客戶主要是國家,采購價控得嚴,利潤薄。國家訂單保障運轉,但對非急需項目資金支持有限。
梟龍項目啟動時,國家沒全包,巴基斯坦投錢才成事。 成飛想挖殲20潛力,開發衍生型如無人僚機,但資金短缺常讓項目卡殼。相比美國洛馬,能從股市多融資,成飛過去太依賴財政,創新受限。
收購用意就在這兒,中航電測買成飛,不是真吞象,而是借殼注入資產。交易后,成飛成全資子公司,主業航空制造,營收規模從百億跳到千億級。
資本市場打開大門,成飛能發債或增發,吸社會資金搞研發,不再愁錢。持股變化大,航空工業集團從53.8%升到89.8%,控制更緊,避免資產流失。 這事兒接地氣,說白了就是軍工企業想多條路子掙錢,保持技術銳氣。
成飛的年產值千億,但利潤率低,重組后能優化財務,負債率雖高81.54%,但現金流穩。 市場反應正面,股價連續漲停,投資者看好軍工前景。
成飛的困境不是個案,中國軍工企業成長路徑獨特,國家訂單是命根子,但不是萬能藥。沈飛競標五代機輸給成飛后,自籌錢搞FC31,最終成殲35,證明靈活融資重要。成飛借這機會,探索市場化,保持競爭力。
殲20平臺潛力大,衍生方向多,資金充裕后能多試錯,像美國XB70或科曼奇項目,雖沒服役,但技術遺產養后世。中國軍工也要這樣,重組就是鑰匙,解鎖資本大門,讓成飛從內部流轉轉向外部注入。
重組效益與長遠信號
重組落地后,中航成飛新格局成型,2025年上半年營收增長,產業鏈融合“1+1+N”模式,對外合作拓展。 成飛生產線繼續高效,殲20產量穩,訂單飽滿。
公司調整關聯交易額度,簽署金融協議,支持研發投入。 業績展望,全年營收超800億,利潤率上升。成飛的軍工地位沒變,但融資渠道多,幫它挖深技術護城河。
長遠看,這信號中國軍工邁向成熟,掙脫單一投入束縛,在國家安全前提下市場化汲取養分。成飛重組不是孤例,航空工業集團旗下其他企業可能跟進,推動行業升級。
投資者受益,股民能分羹軍工紅利,但本質是國家戰略調整,讓企業更有活力。成飛的殲20將繼續領跑,衍生項目加速,保持國防前沿。
這樁交易用意耐人尋味,不是簡單買賣,而是軍工資本新玩法。成飛從此多條腿走路,技術創新更有后勁。中國軍工路子寬了,追趕全球腳步穩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