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吃得透,還得看微博智搜。
作者|王彬
似乎已經沒有哪款 App 能完全避開 AI。
自年初 DeepSeek 帶動國內大模型熱潮以來,AI 正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席卷整個中國互聯網。不只是那些以 Chatbot 為主的 AI 原生應用,社交、購物、音頻等傳統 App 也陸續接入了大模型能力。隨手點開一款 App,AI 往往已是默認配置,就等著你開口提問。
激烈競爭之下,AI 賽道已然是一片紅海。但仍有應用脫穎而出,獲得爆發式增長。QuestMobile 發布的《2025 全域 AI 應用市場報告》顯示,微博智搜月活躍用戶環比暴漲 300%,以絕對優勢位居移動端 AI 應用飆升榜第一,增幅是第二名的兩倍有余。
微博智搜的爆發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它不如喜馬拉雅波波、網易有道小 P 在垂類場景中的滲透力,生產力表現也不及騰訊元寶、豆包或即夢 AI 等明星原生應用。即使在 AI 搜索這一垂類賽道,它也尚未建立起百度 AI、頭條 AI 那樣的用戶心智。
微博智搜,到底做對了什么?
AI 時代,賽博吃瓜
網友們對于微博智搜的第一觀感,或許就是“吃瓜吃得透”。
可能再也沒有哪個社交平臺的用戶能像微博網友這般熱衷于吃瓜。從國家大事到明星八卦,從全球局勢到社會百態,微博網友總是第一時間趕赴瓜場,沖在最前線。
看看微博發布的《2024 年微博熱搜趨勢報告》你就知道了。全年熱搜一共爆了 574 次,巴黎奧運會、中東局勢、黑神話悟空乃至黃子韜戀情、罐車運輸食用油亂象等大事小情,只有你沒見過的,沒有微博網友不關心的。
可在如此密集的信息沖擊下,即便是最資深的吃瓜群眾,也難免疲于招架。社交媒體時代,熱點來得太快、反轉太多,網友們常常只看到一個熱搜標題,便匆匆劃過,雖“知其然”,卻難“知其所以然”。還沒搞清楚前因后果,話題已然熱度散盡,吃瓜也吃得不夠盡興。
但這正是微博智搜的長處所在。不同于傳統 AI 搜索引擎,微博智搜除了接入 DeepSeek-R1 等大模型,更重要的是,它深度接入了微博自己的內容生態——那些眼花繚亂的熱搜詞條,原本就從一條條微博中長出的。
就拿最近又雙叒叕登上了熱搜榜的黃子韜徐藝洋戀情來說吧——可能再也沒有哪個明星夫妻能像黃子韜這樣把戀情談成抓馬連續劇的。
7 月 22 日的熱搜詞條是“徐藝洋都沒親過這么帥的黃子韜”。如果你沒跟上劇情,可能一頭霧水。詞條下面刷屏的是黃子韜早年的舞臺視頻,網友到底在說什么?和親沒親又有什么關系?
這時,微博智搜恰到好處地出現了。點開智搜,它先用一句話總結熱搜詞條的含義,“這是近期網友對黃子韜早期顏值巔峰與兩人當下甜蜜關系的趣味調侃”,信息對齊,情緒到位, 堪稱最精準的“中對中翻譯”。
再往下,智搜按“梗的起源與對比”“網友創作與傳播”“二人真實互動”“熱梗背后的公眾心理”幾個維度拆解背景,一步步帶你補全黃子韜與徐藝洋戀情的“瓜學圖譜”。一條智搜的分析,你就能從頭到尾了解到熱梗的前世今生。
微博智搜總結黃子韜熱搜
對于吃瓜群眾來說,這相當于朋友們還處在看著黃子韜短視頻傻樂的階段,你已經能從黃子韜徐藝洋的戀愛時間線,到為什么黃子韜總是熱搜體質,甚至還能順帶討論下用戶參與感和反轉敘事在短視頻時代的流行機制。吃個瓜還能順便精通一門傳播學,絕對讓你在八卦聊天中立于不敗之地。
社會熱點事件就更不用說了,大模型加持下的智搜能帶來一種更全景式的視角。比如,最近中產群體又被山姆整破防了——說實話,誰也搞不清中產到底為什么總在破防。熱搜詞條寫的是“在山姆發現一盒好麗友被拒絕結賬”,字面信息極少,前因后果完全不明。到底是好麗友怎么了?為什么結賬就成了問題?中產又為何如此敏感?
智搜的答案很清楚:這起風波起于澎湃新聞記者發現山姆超市貨架上遺漏的一盒好麗友派。由于此前山姆引發會員爭議、緊急下架了部分大眾品牌商品,這盒無條碼的好麗友才無法結賬。而在此背后,是山姆會員對“品牌策略變化”的信任危機。
智搜總結“在山姆發現一盒好麗友被拒絕結賬”
智搜不僅梳理了來龍去脈,還順帶補足了山姆近來的處境、會員抵制的原因、網友的不同觀點,最后一錘定音:“這場風波始于一塊好麗友,卻刺破了會員制超市的信任泡沫。”
國際新聞也一樣。自從川普重新上臺,操作頻率堪比短視頻切片,國際政治都變成了反轉短劇。前一秒說要加稅,后一秒就變卦,吃瓜群眾壓根跟不上他的節奏。
但智搜會幫你接住這一連串反轉。從 4 月 2 日美國宣布對華加征 34% 關稅,到中方反制、再到 5 月中旬貿易談判落地新一輪措施,智搜用一條完整時間線呈現事件走向,引用 500 多條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等權威媒體報道,幫你理清楚每一步的脈絡與邏輯。
智搜一鍵還原中美關稅事件
AI 時代,賽博吃瓜。雖然市面上 AI 搜索引擎一抓一大把,但一個真正懂熱搜、會講“瓜”的,只此一家。吃瓜吃得透,還得看微博智搜。
信息求證,智搜更精準
熱點事件的更新頻率已經從按天變為按小時、按分鐘。信息快速擴散的同時,算法推送機制也在放大短時間內的誤讀與虛假內容。
傳統媒體曾有時間核實信源、澄清事實。但在流量驅動的短視頻時代,媒體自身也可能成為錯誤信息傳播的加速器。以 2024 年“貓一杯秦朗丟作業”事件為例,多家主流媒體早期紛紛跟進報道,事后卻被證實缺乏基本核實。
微博試圖通過智搜提升信息分發的準確性。在最近的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微博 COO、新浪移動 CEO 王巍表示,大模型具備對多模態內容和超長上下文的理解能力,將有助于提高內容識別與審核的效率。
他認為,可以借助大模型對模糊隱晦,低頻長尾等風險內容進行自動識別,使內容審核從原來的 “人工巡查” 轉向 “AI 識別 + 審核專家研判” 模式,可以更加精準高效地發現和阻斷有害信息的傳播。
前段時間,“僅退款占比超八成為男性”一詞條在網絡上引發性別議題爭議。微博智搜精準指出,該熱搜話題存在數據誤讀,相關詞條詞條引用的數據來源本意指投訴平臺的男性商家負責人比例,卻被曲解為僅退款者性別。
另一個例子是“3 成人存款超 50 萬”的話題。此前,某媒體在一份針對 90 后、95 后及 00 后的存錢調研報告中指出,三成人的存款已經超過 50 萬元,更有 12.3% 的 00 后存款超過 30 萬。報道發出后,相關詞條迅速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焦慮情緒。
微博智搜分析“3 成人存款超 50 萬”
微博智搜通過引述專業財經博主的分析、權威機構統計數據指出,該調研樣本量不足,結論具有片面性。“類似在清華校門口統計高考分數,無法代表全民真實水平。”智搜總結表示。
分析最后,智搜還呼吁網友理性看待存款數據,“財富的本質是安全感,而非數字競賽。”它還學會了引用部分網友的精彩發言,“沒債、有穩當工作、家人生病不愁錢,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不少公司高管也盛贊智搜分析,認為智搜可以幫助用戶更全面地了解事件全貌。此前,小米汽車因一張宣傳圖片與特斯拉雷同而引發質疑。小米集團公關負責人王化在微博中引用智搜分析指出,該圖拍攝于上海一處常見的網紅機位,已有多位用戶在同一地點拍攝不同品牌車輛。相關照片由網友拍攝后授權官方轉發,未涉及付費及商業拍攝環節。“所謂 ‘抄襲’ 系對公共攝影資源的誤解,且小米未參與創作環節。”智搜分析指出。
王化在微博中稱贊智搜分析
智搜不只存在于熱搜詞條下,微博最新的更新中已經加入了對單條博文的分析功能。網友只需點擊博文或視頻播放頁右上角的“搜索放大鏡”,就可以利用智搜來對博文進行深度解讀、信息求證。除此之外,網友還可以在評論區直接 @微博智搜,召喚智搜分析。
比如上周微博上熱議的蘋果將在明年下半年量產折疊 iPhone 的新聞,點擊博文右上角的智搜分析就可一鍵查證。又或者相關博主稱“10:12 PM 是最佳上床時間”,智搜亦提供引用依據與反駁意見,有助于減輕信息誤導帶來的焦慮情緒。
智搜分析一鍵查證
事實上,在利用 AI 來辨別社交媒體上的虛假信息方面,中外平臺的路徑正逐漸趨同。馬斯克在收購推特(現為 X)時,曾多次提及平臺充斥“機器人、水軍與虛假信息”,并將遏制此類內容作為改革目標之一。他最初嘗試通過信用卡綁定實現用戶實名,希望以此提高用戶發言的責任感,從而減少詐騙、欺凌和虛假信息傳播。
在 X 推出 AI 工具 Grok 后,這一策略開始轉向技術驅動。如今,用戶可在評論區 @Grok,請其對特定推文進行求證或總結。例如,近期 OpenAI CEO 山姆·阿爾特曼關于“AI 是否將取代人類工作”的發言,就有網友召喚 Grok 自動給出解釋性分析。
用戶可在評論區召喚 Grok 分析總結
相較之下,微博智搜在入口設計與信息可達性上更進一步。除可在評論區直接@外,智搜已嵌入熱搜詞條、單條博文頁和視頻播放頁等多個使用場景中。對部分存在爭議或信息存疑的內容,智搜還會在博文正文下方以附注形式展示。相比之下,Grok 目前主要出現在評論區和社區附注中,尚未深入整合至 X 的搜索系統或主信息流。
接入 AI,也要因地制宜
年初 DeepSeek 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大模型的市場教育之后,當下幾乎沒有哪個互聯網 APP 沒有接入 AI。即便各家仍在發力原生 AI 應用,但占市場絕對主力的仍然是插件形態 AI 應用(in-APP AI)。
QuestMobile 發布的 2025 年 5 月 AI 應用行業月度報告顯示,插件形態 AI 應用爆發式增長,月活躍用戶達 5.8 億,是原生 AI APP 月活用戶的兩倍有余。月活躍用戶規模 Top 50 應用中,插件形態的 AI 應用份額最高,達 27 個。
這背后是互聯網行業普遍的 FOMO(錯失恐懼)情緒。但快速接入不等于良好體驗。一些產品在接入大模型后并未針對使用場景做優化,反而讓搜索等原本高效的環節變得更慢,用戶要等待 AI 推理完成,體驗反而倒退。也有一些平臺尚未建立起核查機制。在接入 AI 功能時,它們沒有對內容質量進行足夠篩選,AI 在生成結果時直接引用了平臺上未經核實的信息,甚至包含明顯錯誤。
微博智搜是當下少見的能將AI與平臺生態融合得較為自然的產品。它并非簡單接入一個大模型完成問答,而是充分調動了微博多年積累的內容資源,打造出新的搜索體驗。
微博智搜的分析回答中引用了大量來自于微博平臺內的真實發言內容。無論是娛樂熱梗還是新聞大事,微博智搜的每條回答均廣泛引用平臺上的權威媒體、行業專家乃至 KOL 們的發言,多方辨識后才給出回答。
比如前文提及的“在山姆發現一盒好麗友被拒絕結賬”的熱搜詞條,智搜分析顯示它共參考了平臺上 109 條微博博文,除了新京報、澎拜新聞、九派新聞等主流權威媒體報道外,也吸收了大量用戶自發的現場討論,呈現出更豐富、真實的輿論全貌。
智搜參考引用的主流權威媒體信源
和不少大模型問答中仍然只有文字分析不同,微博智搜的回答融合了短視頻、圖片等多模態的信息。這些視頻與圖片多引自平臺上主流媒體的報道,點擊即可直達信息源頭。
AI 搜索引擎們雖然號稱能理解自然語言,但本質上仍依賴百科類文本或網頁鏈接作為輸入。它們也能回答一些關于熱搜的疑問,卻難以真正理解前因后果,更無法讀懂社交媒體上那些語境跳躍、含義多變的熱梗。微博智搜的不同在于,它扎根于微博內容生態,把熱搜榜、KOL 發帖、媒體解讀乃至正在發酵的評論,統統都作為原生素材。
2024 年微博熱搜趨勢報告
這正是微博智搜區別于其他 AI 搜索引擎獨特的內容優勢。微博至今仍然是公眾話題討論的第一平臺,主流權威媒體、行業專家、頭部 KOL 與普通用戶共同構成了豐富的微博內容生態。未來搜索,得內容者得天下。
尤其在今年的 AI 高考志愿比拼中,更多的 AI 搜索只是利用原有公開數據進行分析整理,給出的志愿填報指南雖然客觀全面,但卻有些缺乏實操性。
借助于平臺上原有的眾多行業大 V 與科創名人,微博智搜則引用了更多過來人的“現身說法”。比如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就在微博上發文,與網友暢聊志愿填報心得。他說,“如果你想成為最頂尖的人才,一定要超脫課本,主動持續練習。”《黑神話悟空》的制作人馮驥也分享了幾條自己的切身經驗,一要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二要讓 AI 變成首選信息獲取方式。
微博智搜會引用平臺真實用戶的見解
這些真實的發言幫助智搜的回答比其他 AI 多了些人味。脫離了內容生態的 AI 搜索引擎會客觀分析你的高考分數、志愿前景,但它不會引用馮驥的發言,告訴你不妨再大膽一點,去表白、去戀愛、去拒絕、去堅持興趣,“年輕的你有后悔的靈藥,也有丟臉的特權。”
這或許是為什么微博智搜能在一眾 AI 搜索引擎中脫穎而出的原因。AI 搜索引擎很多,但真正懂你的并不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