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實習生 劉璇
近期,不少北方人體會了到了“史詩級潮濕”——西安有網友說“出門像被牛舔了”;北京有網友說“曬一天被罩終于餿了”;遼寧有網友說“感覺皮膚黏黏的”。不少人感嘆:北方的夏天怎么變成這樣了?
今年夏季北方地區為何異常濕熱,還會持續多久?北方夏季“變濕”已成定局嗎?針對這些問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魏科。
高輝介紹,每年的“七下八上”(七月下半月至八月上半月——記者注)期間是我國北方尤其是華北、東北降水最集中的時段。他說,以華北為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華北雨季結束時間較常年偏晚,因此潮濕天氣還將持續一個月左右。此外,受全球變暖及東亞夏季風環流尤其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在雨季間歇期,華北高溫會快速發展,因此華北地區未來一段時間還會有階段性高溫濕熱天氣。
魏科介紹,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一般位于西北太平洋上,呈扁平的鴨蛋狀,它的西側和北側是我國主雨帶所處的位置。通常在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我國會進行“三次北跳、兩次停滯”——從5月底到6月初這段時間,副熱帶高壓的雨帶位于華南地區;到了6月、7月之間,雨帶往北移動,主要處于長江流域;在7月中旬到8月,副熱帶高壓再往北“跳”,就會影響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但今年的情況不同,他說:“今年長江流域的雨季結束得時間偏早一些。正常情況一般到7月中旬結束,而今年6月底的時候就已經梅雨結束,雨帶迅速北移,影響到華北等地區。”
如今“濕熱”走南闖北,雨季在北方“早來晚走”,北方咋就“變濕”了?北方的氣候是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高輝表示,根據國家氣候中心出版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5)》,1961—2024年中國平均相對濕度總體無明顯趨勢性變化,但階段性變化特征明顯,其中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相對濕度偏低,1989—2003年以偏高為主,2004—2014年總體偏低,2015年以來波動回升。同時他強調,我國北方城市的夏季濕熱型高溫事件的頻次有增多的趨勢。以華北為例,1981年以來,夏季濕熱型高溫天數增幅約是干熱型高溫天數的2-3倍。
高輝解釋,多雨中心通常指某一個區域降水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多,目前我國處于多雨中心北移的周期內,這意味著相對于自身而言,北方較十數年前多雨。具體來說,受到海洋因素等的影響,近十年來我國夏季主要多雨中心明顯北移到黃淮北部、華北和東北等北方地區,這些地區相對于自身而言“變濕”了。
他同時表示,多雨中心的移動具有周期性。從近七十五年來多雨中心的變化特征看,20世紀60年代多雨中心也位于我國北方地區,而后南移,如今再次北移。而在多雨中心北移周期內,南方仍有明顯多雨的年份。
但高輝認為這并不能說明北方的氣候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介紹,我國目前絕大部分地區的降水實況資料是從1951年開始的,多雨中心南北位置的周期性移動更多表現在數十年的尺度上,而通常判斷氣候變化需要的時間尺度比較長,例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中判斷全球氣候變暖的數據不少都有上百年的尺度。
值得關注的是,“濕熱”往往比“干熱”更難捱。同樣的溫度下,如果周圍水汽含量比較高,人體散熱就會更難,因此魏科提醒,濕熱天氣往往會對人的身、心健康帶來更大的挑戰。此外,他預計北方濕熱天氣延長還會增加空調用電壓力,加重農作物病蟲害問題等。能源、農業等社會各方面都需要加強應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