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運輸機強國非中美俄三大國莫屬。運輸機的強弱,尤其是大型運輸機,攸關一個國家對戰場的投送能力,特別是對國土幅員遼闊的國家,或境外戰場。
恰巧,中美俄三國是最有可能參與境外作戰的大國,這是大國威懾力之一。除中美俄外,全球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可以比擬。
其中以單機性能而言,繼承蘇聯軍事遺產的俄羅斯占優勢。以數量而言,美國最多,并且是全球部署。
對中國來說,單機性能稍遜于美俄,數量上比俄國多,但少于美國。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軍事技術改變了,作戰概念也不同。在新的世代,無人機作戰概念興起,幾乎在所有有人機作戰的范疇,都有相對應的無人機。
其中,中國大型無人運輸機悄然興起,領先美俄兩國。而且,迭代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中國大型無人運輸機投入戰場,包括無人機航母,無疑的將改變戰場態勢。對美俄來說,很不幸的,已經落后了。
那么,中國巨型無人運輸機的投入,將如何改變戰場風貌呢?
1 中國雙尾蝎型無人機
2022年11月第十四屆中國珠海航展,中國雙尾蝎D型無人機首次亮相,這是一款中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
重點是,雙尾蝎D可以攜帶導彈、精確制導炸彈外,還可以攜帶巡飛彈和小型無人機,并且指揮蜂群無人機作戰,也可以進行運輸和物資投送。
2 九天無人機航母
兩年后的中國珠海航展,這是2024年11月,中國“九天”無人機公開亮相。這是一款翼展25米,最大起飛重量16?噸,最大載荷6?噸的大型無人機,江湖稱之為“無人機航母”。其機腹內可以容納上百枚巡飛彈或小型無人機。
九天的航程達7000?公里,航時超過12?小時。也就是說,其覆蓋范圍往東達到第三島鏈,接近夏威夷。往西可以覆蓋整個西亞地區,進而到法國巴黎,英國首都倫敦。往北覆蓋西伯利亞,到達北極圈。
這樣的航程,這樣的載重,使得中國在此一領域領先各國,包括美國。
類似于中國雙尾蝎D型無人機,美國也有。美國MQ-1C “灰鷹” 和ALTIUS-600 支持蜂群作戰與部署的能力。
然而,中國九天無人機是獨樹一幟,美國并沒有和九天相匹配的大型無人機,只有在一些功能上近似于九天。九天無人機無疑是領先的。
由于九天的載重能力,其機翼下設有8 個外掛點,可以攜帶重量較大的反艦導彈,當然也包括空空導彈。如此,就具備了對地、對海的轟炸能力。
整理一下,九天是全球第一款以“母艦”角色為核心的高空通用無人平臺,結合偵察、打擊、蜂群控制于一體,并且具備遠距離敵后防空投放無人機和巡飛彈的能力。
我們假設一個場景,九天飛到距離戰場數百公里然后投放上百架的無人機或巡飛彈,這會是什么樣的景況?
當上百架無人機或巡飛彈傾巢而來,管你什么以色列的鐵穹,還是特朗普口中,未來的“金穹”防空系統(如果有的話),都不管用。
美國伯克級神盾驅逐艦,艦上有96枚垂發,一架九天就可以完全耗掉一艘伯克級所有導彈。
然后,九天機腹下的反艦導彈,可以將之一舉摧毀。
如果是陸地戰場,上百架無人機或巡飛彈可以端掉一個局部戰區,管你是什么坦克營,還是火箭炮陣地。
話說,如果對方派遣戰斗機或作戰無人機,想要干掉九天呢?
九天機腹掛架不是還有空空導彈嗎?還記得5月7日的印巴空戰嗎?九天可是具備空中作戰功能的。誰叫九天是“無人機”航母呢?既然有航母這一詞,那就具備一定的防御和攻擊能力。
3 鹮影60橫空出世
那么,九天就是極限了嗎?當然不是。
6月30日,一款“鹮影60”大型無人運輸機首次和國人見面。這是從運-8運輸機改裝而成,是全球最大的無人運輸機。其最大起飛重量達到61噸。
哎喲,這可不是剛剛說的九天無人機最大起飛重量16噸將近四倍嗎?
我們也不用多說了,九天能夠辦到的,“鹮影60”當然也辦得到,而且是更大,更廣。
厲害的是,既然可以將運-8改為超大型運輸無人機,當然也可以成為大型無人預警機、電子戰機、雷達偵察機。前途無可限量,使用范圍也不受限制。
而且,既然能夠改裝運-8,當然也可以改裝運-9。運-9的最大起飛重量可是77 噸??!
中國這是充分利用現有的運-8和運-9的工業產能。
4 中國速度
再看看時間軸,從2022年11月的雙尾蝎D型無人機,到兩年后的九天無人機航母,再相隔不到半年的“鹮影60”,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這又意味了什么?
首先,這樣的研發速度已經不是全球任何國家可以追趕上的,就連美國也沒辦法追趕。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這是來自于中國軍工產業的研發紅利。
十年來,有許多人說,中國的人口紅利過了。由于這緣故,中國經濟增長將走入滑坡,再也無法像之前的高增長。
這個說法也沒錯。然而在現階段,中國追求的不是盲目的經濟增長,而是有質量的經濟增長。也就是說,中國產業將從中低端產業走向高端產業。經濟結構也要擴大消費服務層面,擴大內需。
既然人口紅利過去了,又為何說是研發紅利呢?
幾十年來,中國培育了許多高等教育人才,有大量研發人員和工程人員,從事技術研發和工程設計。
這些紅利于最近20余年爆發出來。本世紀前十年是模仿和追趕。這是因為之前在科學技術方面和西方差距太大的 緣故。
第二個十年是“趕上”,要齊頭并進。
那么,這第三個十年是要“超越”,這會體現在各個層面。
率先超越的就是新能源產業,包括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產業。
現在最后一道高價值產業是芯片,也包括操作系統,要在第三個十年追趕上。
接下來還有軍工產業,從可以打擊大型軍艦的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D,東風-26)、高超音速導彈、無人機、無人潛航器、 軌道轟炸機、055大型驅逐艦,電磁彈射核動力航母等,都會在第三個十年完成,并且超越。
上面提到的領域,有不少已經超越了,一些還在追趕中。
5 各國及不上 中國科研紅利
這些就是中國的研發紅利,幾十年下來的人才培育紅利。
之前有人輕視中國的教育,認為人多沒用。認為一大堆理工科系畢業生,最后不都是跑到美國去了,為美國所用嗎?
更有甚者,還有人認為,中國的環境無法培育出偉大的科學家,無法發展出高尖技術。
2020年5月,當華為被特朗普政府施以零技術芯片封鎖后,一些反中華人還冷嘲熱諷,認為中國人就是不行,發展不出芯片制造技術。
這些說法大家都聽聞過,就連國內一些網站也有主播如此評論。
告訴你,那些人“見樹不見林”。剛剛說的,由于中國科技在某些方面落后西方不止一代,所以需要追趕。
前面第一個十年(或二十年),中國科技基礎差,需要打基礎,所以只追趕了一代。
不要因為如此,就覺得沒有自信,就覺得外國月亮圓,環境好,中國再怎么追趕都沒用。
第二個十年大體上追趕上來了,甚至有些許超越。
第三個十年要全面追趕,還要在一些領域超越。
約2000年的時候,日本有評論說,中國工業慢慢上來了,但是在20年后的高端技術上,中國仍然比不上德國和日本。
當時聽了有道理,因為日本和德國真的是領先。當領先者說出這樣的判斷,你也不好意思說:不是。
但,真的會這樣嗎?這就好像10幾,20年前,有人說中國工業自動化生產不行,一旦工資上漲,土地成本增高,中國產業就會出走。這些評論把中國當成是一般的第三世界國家,好像是中國永遠起不來似的。
沒錯,當中國人才培育多了,不少人跑到國外,尤其是美國求學,最后留在當地發展,追求高薪。
這又怎么樣呢?無論如何,中國整體科技人才上來了,研發環境也上來了。
縱然還有不少領域比不上國外,但已經上來到某個層次,足以支撐國內的科研環境,足以自立發展。
就像九陽神功練積蓄久了,功力自然外溢,一些人才跑出去又如何?
這十年,有不少滯留國外的科技人才回國了,回到國內發展。
現在所積蓄的功力,呈現在好幾個層面。
第一,龐大的人才庫。也就是說,中國科技人才到處都是,到處都有。
第二,在科技人才方面也發展出第二代。
第一代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而當年的第一代人才,現在已經是經驗豐富的主管,是總設計師,總工程師等。
有了豐富經驗的領導,彎路自然走得少。不像外國,特別是“美麗國”,現在幾乎都是外行領導內行,外行領導研發。
要不,就是一堆喜歡搞政治的領導,美國硅谷不是有一大堆印度裔高管嗎?
6 結論
當九陽神功滿溢出來后,隨便一出手就是超越。
而且,技術迭代更新的速度令人瞠目結舌。美西方要如何跟得上?
當人才培育多了,首先是廣度,這是追趕,各方面的追趕。然后就是高度,這是質量的追趕和超越。
過去,大家都說中國的工業能力好。事實上,不僅僅是工業能力,工業產能好,還包括研發與工程能力。
今天的分析和推理就說到這里,謝謝各位的收看,我們下期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