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街頭巷尾喧囂漸起——香氣四溢的美食、琳瑯滿目的小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勾勒出盛夏最生動的市井圖景。夜市經濟不僅承載市井溫情,更是衡量城市活力的標尺,在拉動經濟、傳承文化、豐富生活中釋放獨特價值。
升騰著濃濃煙火氣的 “夜經濟”,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能。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夜間經濟規模已突破30 萬億元。作為激活夜間消費的 “金鑰匙”,夜市通過延長營業時間,不僅有效拉動了消費增長,更為下崗職工、創業青年等群體提供了低門檻的增收平臺。上班族卸下疲憊與三五好友逛吃閑聊,一家三口體驗非遺手工制作樂趣,外來游客駐足感受地域風情……夜經濟不僅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增添絢麗色彩,更成為提振消費、促進就業、推動消費升級的重要引擎,它如同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各方來客,帶動了周邊商業的繁榮,也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守住“煙火氣”,也要培育“文明范”。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和服務,才讓夜市經濟在規范中釋放更大活力,真正做到為發展護航、為民生添彩。上海對夜市實行 “一市一策”,在核心商圈劃定專用經營區域,統一配備油煙凈化設備和垃圾分類箱;杭州推行“夜市商戶信用積分制”,將衛生狀況、食品安全、消費者投訴等指標納入考核,年度積分前30%的商戶可享攤位費減半優惠;重慶在網紅夜市設置“文明勸導員”和“食品安全快速檢測點”,既引導游客按需點餐、分類投放垃圾,又能現場檢測食材農殘,讓市民吃得放心、玩得開心。這些管理舉措看似是“約束”,實則為夜市經濟健康發展掃清了障礙。用包容取代管控,用服務代替限制,看似對立的“秩序”與“活力”完全可以共生共榮。當經營環境整潔有序、食品安全有了保障,才能實現夜市經濟與市民游客的雙向奔赴。
短期流量易得,持續發展難守。網紅夜市的生命力,在于其不可復制的獨特性。深挖本地資源,拒絕“千市一面”,才能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力。云南西雙版納的星光夜市,將傣族織錦、貝葉經文創融入攤位設計,讓游客在品嘗香茅草烤魚時,同步體驗民族手工藝制作;蘇州的雙塔市集,把江南園林的花窗、月洞門元素融入攤位隔斷,定期舉辦評彈表演,讓游客在“逛吃”中更添文化韻味。與此同時,“夜市+劇本殺”、“夜市+直播”等新業態的出現,為城市夏夜注入無限活力。武漢市新洲區將軍山依托紅色旅游景區,將夜市與革命文化相結合,催生出咖啡館、民宿等新業態,推動夜市經濟從單一餐飲向“吃、游、購、娛”綜合體升級,讓老顧客常來常新,新顧客樂意駐足。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夜經濟一手連接民生福祉,一手連接城市治理,承載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點亮夜經濟的“燈火”,守住一方煙火氣,方能讓夜市從夏夜的熱鬧喧囂,成為城市里永不褪色的風景。(鄔韻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