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雙手!告別疲勞駕駛!"當各大新能源車企鋪天蓋地宣傳"自動駕駛"時,公安部一紙聲明猶如冷水澆頭——原來我們花大價錢買的,不過是個"高級輔助"?這個夏天最魔幻的認知落差正在上演。
宣傳話術與法律定性的"平行宇宙"
走進任何一家新能源展廳,"L3級自動駕駛""無人泊車""全場景智駕"的標語都赫然在目。某造車新勢力甚至打出"2025年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倒計時海報。而在公安部新聞發布會的現場,王強局長卻明確表示:"目前所有在售車輛的智駕系統都是輔助駕駛功能。"
這種割裂感讓人想起手機行業的"億級像素"文字游戲。某車企銷售坦言:"不說自動駕駛,客戶根本不會多看一眼。"數據顯示,78%的消費者認為現有智駕系統可以實現短時無人駕駛,這正是車企模糊宣傳種下的認知偏差。
"放手一時爽"背后的三重風險
當駕駛員真的相信系統可以"自動駕駛",災難就在轉角處等候。今年上半年,全國已發生23起與過度依賴智駕系統有關的事故,其中最典型的案例發生在杭州——車主開啟"自動駕駛"后在車內平板上追劇,導致五車連撞。
公安部的警告包含三層深意:民事賠償方面,保險公司可能拒賠人為操作失誤;行政處罰上,"脫手駕駛"可扣12分;若造成重大事故,更可能面臨危險駕駛罪指控。上海律協交通委主任李明指出:"目前所有判決案例中,車主承擔100%責任。"
技術瓶頸與人性弱點的雙重考驗
即便最先進的智駕系統,面對中國復雜的路況仍顯稚嫩。清華大學車輛學院測試顯示,現有系統對突然橫穿的三輪車識別率不足65%,對施工路段的錐桶識別存在3秒延遲。更可怕的是心理依賴——測試者在使用智駕系統后,反應速度普遍下降40%。
某自動駕駛工程師私下透露:"我們內部從不說'autopilot',而是叫'driver assist plus'。但市場部認為這個詞不夠性感。"這種技術保守與營銷激進的分裂,正在透支整個行業的公信力。
科技向善的前提是誠實。當車企把"輔助"包裝成"自動",表面上賣的是技術,實際上賭的是人命。記住方向盤永遠在自己手中,才是對智能時代最大的敬畏。下次聽到銷售說"可以放手",不妨反問一句:出事了你坐牢嗎?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