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雨潤(“商業潤點”商業分析專欄主理人/投資人/企業家教練/香港大學營銷學客座講師)
2025年7月,中國公安部一紙聲明為喧囂的自動駕駛產業注入理性——當前國內市場所有搭載"智駕"系統的車輛均被明確界定為L2級輔助駕駛,尚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
這一政策定調不僅揭示了技術發展的現實階段,更折射出監管層面對安全風險的高度警惕。在國務院新聞辦"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主題發布會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長王強強調,駕駛者若在輔助駕駛過程中"脫手脫眼",將面臨民事賠償、行政處罰乃至刑事追責的三重法律風險。
這場政策宣示猶如一記警鐘,既為行業劃定紅線,也為技術演進指明方向。
政策筑基:從規范宣傳到法律賦能
面對車企過度營銷引發的認知混亂,監管部門打出組合拳:
其一,嚴控車企宣傳邊界,要求通過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極限與安全響應機制,徹底杜絕"自動駕駛""全場景智駕"等模糊表述。此舉迫使企業調整話術,如小鵬汽車將宣傳重點轉向"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華為則以"高速/城區智駕領航"替代概念性包裝。
其二,加速法律體系配套,推動《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明確0-2級輔助駕駛"人機共駕"的法律屬性。部分城市已試點將智駕操作規范納入駕駛人培訓考試,北京、深圳更率先開展L3級自動駕駛立法探索,預計2026年形成全國性標準框架。
其三,強化消費者教育,通過官方平臺發布典型事故案例,聯合車企制作科普視頻,在4S店增設智駕功能實操體驗區。數據顯示,政策實施后,消費者對"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的認知正確率從62%提升至89%。
技術突圍:L2普及與L3商用的臨界點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中國自動駕駛技術正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跨越:
市場滲透方面,2025年L2級輔助駕駛新車滲透率突破65%,其中20萬元以上車型標配率達83%。更值得關注的是,L3級自動駕駛開始規模化量產,小鵬X9、理想MEGA等車型已實現無圖城市智駕,華為ADS 3.0系統更通過BEV+Transformer架構,將復雜城市路況的接管頻率降至每百公里0.3次。
技術路線呈現多元分化:以小鵬XNGP、比亞迪"天神之眼"為代表的純視覺方案,依托端到端大模型減少人工規則干預,成本較激光雷達方案低40%;而華為ADS 3.0、極氪007采用的融合感知方案,通過1顆激光雷達+11顆攝像頭的組合,將極端天氣下的障礙物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8.5%。
成本下降成為技術普惠的關鍵推手:激光雷達單價從2019年的8萬美元暴跌至2025年的500美元,4D毫米波雷達國產化更使L4級系統硬件成本降低40%。百度Apollo積累的3000萬公里中國路況數據,則為算法迭代提供了稀缺資源,其"文心X1"大模型在異形障礙物識別場景中的表現已超越人類駕駛員。
需求重構:從功能體驗到生態協同
消費者對智駕功能的認知正在經歷深刻轉變:
安全需求成為絕對優先級,調研顯示,94.2%的用戶將"安全冗余系統"列為必選配置,89.6%的用戶愿意為緊急避障功能支付溢價。年輕群體更衍生出"工作艙"需求,希望在通勤途中通過車載系統完成郵件處理、視頻會議等場景。
付費模式呈現分化:高收入群體(年收入50萬+)中,56.8%的用戶傾向每月200-500元的訂閱制服務;而大眾市場則催生"硬件預埋+軟件付費"模式,比亞迪海豹車型通過OTA升級實現高速NOA功能,激活率達78%。
生態整合重塑競爭維度:華為鴻蒙座艙已接入200+款智能家居設備,蔚來換電站通過V2G技術參與電網調峰,小鵬則與滴滴合作探索Robotaxi商業化。這種"車-家-城"的生態聯動,使軟件服務收入占車企營收比重從2020年的3%攀升至2025年的15%。
格局演變:新勢力領跑與傳統車企覺醒
在技術賽道上,頭部企業已形成差異化路徑:
小鵬汽車憑借端到端大模型技術,將城市NOA覆蓋城市擴展至243個,計劃2025年底實現"門到門"全場景自動駕駛;
華為通過"乾崑智駕+鴻蒙座艙"的軟硬一體方案,與阿維塔、極狐等品牌深度綁定,構建起跨車型的生態壁壘;
比亞迪則發起"智駕平權"運動,將高速NOA功能下放至10萬元級海豹車型,60%-70%的新車計劃搭載中高階智駕系統。
傳統車企的轉型同樣迅猛:
長安汽車組建千人級智駕團隊,提出"科技普及化"戰略,2025年智駕車型占比目標達80%;
吉利汽車通過收購魅族手機業務,補齊人機交互短板,其"天穹Pro"智駕系統已實現全國高速NOA;
長城汽車則與第三方供應商元戎啟行合作,在歐拉品牌上推出15萬元級激光雷達車型。
國際對比視角下,中國企業的技術突破尤為顯著:
- 美國:特斯拉FSD V12純視覺方案部署量突破300萬輛,Waymo在鳳凰城日均訂單量超越傳統出租車;
- 歐洲:奔馳Drive Pilot成為全球首個獲L3認證的量產車型,其冗余轉向系統可在0.1秒內接管車輛;
- 中國:百度蘿卜快跑在15個城市開展全無人駕駛運營,武漢單城日訂單量突破2萬單,運營成本降至網約車的70%。
未來圖景:技術、標準與生態的三重博弈
展望2025-2030年,中國自動駕駛產業將經歷三大發展階段:
技術收斂期(2025-2027):L3級自動駕駛成為15萬元以上車型標配,L4級場景分化加速,Robotaxi領域形成中美雙寡頭格局,干線物流則呈現中日美三足鼎立態勢。
標準爭奪期(2028-2030):全球自動駕駛標準競爭白熱化,中國主導ISO 34502車路協同標準,美國力推SAE J3016責任劃分準則,歐盟則聚焦數據隱私保護框架。
生態整合期(2030后):智慧城市與自動駕駛深度融合,百度ACE 3.0智能交通引擎已接入200個城市交通管理系統,車路協同將交通事故率降低60%,通勤效率提升35%。
這場變革的終極勝負手,將取決于三個關鍵要素:
- 數據閉環效率——誰能構建起"采集-標注-訓練-部署"的全鏈路數據工廠;
- 商業場景造血能力——Robotaxi、干線物流、礦區運輸等場景的盈利模型何時跑通;
- 政策適配速度——法律修訂、基礎設施改造、國際標準制定的節奏能否與技術突破同步。
在政策規范與技術突破的共振中,中國新能源車自動駕駛正從輔助駕駛的1.0時代,邁向"人機共駕"的2.0時代。
這場變局不僅關乎車企的生死存亡,更將重塑城市形態、能源結構乃至社會運行方式。
當政策紅線、技術奇點與市場需求在某個時空點交匯時,真正的自動駕駛革命或將比預期更早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