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鹿兒島那邊又震了,25天里2000多次,平均一天80回,當地人都開始收拾行李跑路了。
這邊房子還在晃,那邊日本網友已經開始琢磨大事了——1.2億人搬去中國住,連哪個省都給安排明白了。
聯合國到底咋規定的?這幫人的移民美夢能成真嗎?
作者-水
當Excel表格遇到現實
日本網友做了張表格。東京塞江蘇,大阪扔廣東,聽著怪有意思。
這份"全員移民中國方案圖"在社交媒體上傳得飛起,制作者還真是用心良苦。北海道對口黑龍江,關西地區分給華南,連人口密度都給算得明明白白。
乍一看還挺像那么回事,仿佛中國就是個巨型的人口收容所,隨時準備張開懷抱接納這1.2億的"新移民"。
可這幫人忘了一個事兒——自己家門從來不讓外人進,憑啥覺得別人應該敞開懷抱接納他們?
日本移民政策有多嚴?2019年才剛剛開放低技能勞工簽證,目標五年接收34.5萬人,政府還特地強調"這不是移民政策"。高端人才想拿永住權?年薪得超過700萬日元,普通人想留下來,基本就是做夢。
說白了,這就是典型的"我不歡迎你,但你得歡迎我"。一個對外來者設置各種門檻的國家,到了自己有難的時候,竟然指望別人無條件接納。
這種想法聽著就離譜,可背后的問題更要命。
島國真的在"漂移"
網上開玩笑,地下在動真格的。四個板塊在日本腳下較勁,每動一毫米都是要命的事。
震!2000次。鹿兒島的吐噶喇列島就像是地球的心電圖,一刻不停地跳動著。惡石島的觀測點已經出現了3.7厘米的地殼位移,這數字看著不大,可對于一個島國來說,簡直就是噩夢的開始。
日本氣象廳的專家們已經不敢打包票了,連續發出預警說震群活動還沒結束,更強的地震隨時可能來敲門。島上的64名居民大部分已經撤離,剩下的人晚上都不敢睡踏實覺,怕被夜里的地震壓在廢墟里。
說真的,住在這么個隨時會搖的地方,換誰都慌。旅游協會預測損失將達到5600億日元,鹿兒島的旅游訂單退訂率超過50%,香港和臺灣游客幾乎全線取消行程。連超市里的防災包都賣斷貨,銷量暴漲300%,整個城市像上了發條一樣緊繃。
更要命的是,科學家早就指出,日本列島每年以約5毫米的速度滑向馬里亞納海溝。雖然想讓整個日本沉沒需要幾百萬年,但全球變暖讓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大大加快,東京、大阪這些沿海大城市已經出現明顯的侵蝕問題。
如果再來一次福島核電站那樣的事故,整個日本海域都可能被污染,到那時連魚蝦都活不了,日本即便沒被淹沒,也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了。
聯合國早有話說
別急著打包行李。聯合國老早就想到這茬了。
什么"氣候難民安置機制"、"多國分散接收",聽著挺正式,其實就一個意思——不可能讓你們一鍋端全搬一個地方。聯合國框架下的這套體系,核心邏輯就是分散、協商、臨時。
根據《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損失與損害機制",大規模人口遷移需要至少5年準備期和多國協商。國際移民組織制定的指導原則明確規定,不存在"整國搬遷"這回事,只有協調多個國家共同接收的分散安置方案。
距離近的韓國、俄羅斯遠東地區,可以提供短期安置。土地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加拿大,適合中長期過渡。有文化紐帶的巴西,擁有200多萬日裔社群,便于融合。
中國?想都別想。歷史那筆賬還沒算清楚呢。抗日戰爭的記憶還在,南京大屠殺的紀念館還在,二戰的傷口不是靠一句"我們需要幫助"就能愈合的。
再說現實點,敘利亞難民都得東一個西一個地分散安置,經歷了層層拒絕與篩選。更別提"發達國家"想直接整體落戶"別人的家"了。聯合國秘書長和人道協調廳確實可以調動全球援助資源,但前提是災難確鑿、主權配合、國際協商,而不是一場地震之后,直接群發Excel表格。
況且中國自己也有14億人口的基數、生態壓力、資源分布問題,根本不可能無限接納外來人口。
技術救國還是認命躺平
與其做移民夢,不如想想別的辦法。日本人倒是有個想法——造海上城市。
120萬億日元砸下去,能不能成還兩說,但至少比做Excel表格靠譜點。日本建筑設計公司提出的這個方案,利用先進海洋工程技術建造漂浮城市,作為國民的新家園。雖然耗資巨大,但技術上并非天方夜譚。
荷蘭人能把海水擋在門外幾百年,Delta Works工程的經驗顯示,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將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降低80%。日本人咋就不行?關鍵還是看有沒有這個決心和魄力。
日本政府2024年發布的"國土韌性提升計劃",準備在靜岡縣修建全球最高的22米復合式防波堤,計劃未來10年將地震死亡人數減少80%。這些措施雖然看起來像是在和大自然較勁,但比起做移民白日夢,顯然更靠譜一些。
問題是,全球氣候難民預計2050年將達到10億人,現有的國際機制根本應付不過來。今天日本沉一寸,明天荷蘭低一米,后天孟加拉國沿海水漫金山。這不是"日本的劇本",是人類集體寫下的開頭。
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果"沉"是必然趨勢,哪個國家已經在主動"浮"?世界不是災難片的背景布,國家不是可以Ctrl+C、Ctrl+V的人口模塊。今天你希望別人接納你,明天你是否也能接住別人?
結語
一個對外國人各種設門檻的國家,到了自己有難的時候,竟然指望別人無條件接納。這邏輯,確實挺日本的。
氣候變化這事兒,今天輪到日本,明天沒準就是咱們。真到那時候,是選擇逃跑還是硬扛?日本不可能憑空"沉沒",也不可能整體"漂來"。
但如果這個國家仍然沉浸在"搬去中國"的民間浪漫里,不愿面對系統性風險、不提前建設真正的社會韌性,那么日本將失去的不只是土地,還有現實感。
你覺得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日本人最可能去哪?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