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前期若干地區問題與熱點問題(上)
隨著1989年以來東歐各國發生劇烈變化和蘇聯解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支配世界40多年的兩極格局徹底瓦解。這是20世紀世界上最重大的事變之一。然而,舊的世界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并未立即形成。世界進入新舊格局轉換的時期。舊的世界格局是在沒有發生大規模全面戰爭的情況下瓦解的。這在歐洲近代國際關系體系形成后幾百年來是罕見的,是這次格局轉換的重要特點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格局轉換將在較長時間內完成。普遍認為這個過程可能延續到21世紀初。
隨著舊格局的瓦解,一些在舊格局下長期無法解決或未得到解決的問題隨之獲得解決或趨向解決,其中包括超級大國對立、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大規模軍備競賽等全球性問題,以及一些地區熱點問題或重要政治問題;一些在舊格局下被掩蓋、控制、壓制的問題,由于原有的制約因素消失或削弱而顯現出來,有些問題演變為劇烈的沖突。由此造成某些地區局勢趨向緩和,某些地區局勢趨向緊張。這是新舊格局轉換時期的又一重要特點。
舊的格局瓦解后,各種國際力量躍躍欲試,竭力爭取在未來的新格局中占據有利的位置。它們之中既有舊格局下的重要國家,也有在新舊格局轉換過程中新出現的國家或新興政治力量。國家間的競爭仍在繼續,但方式有所變化,某些新的趨向正在出現或發展。這將深刻地影響未來世界格局的面貌。
1.若干地區問題
在90年代前期,一些存在已久的熱點地區的局勢發生了某些變化。這些問題或由于冷戰而產生,或由于其他原因產生但因冷戰而加劇,或長期存在但因冷戰而無法解決。隨著冷戰的結束,這些問題或得到解決,或趨向解決,或原有的問題緩解后又出現某些新問題。總的趨勢是對抗程度降低。這是冷戰結束帶來的積極變化。
(1)朝鮮半島
1989年以后蘇聯和中國先后與韓國建立外交關系。1990年北南雙方舉行總理級會談。1991年朝鮮和韓國同時加入聯合國;雙方簽訂內容廣泛的協議,同意互相承認和尊重對方的制度,互不使用武力,開展各個領域的交流等;雙方還簽署半島無核化宣言。1992年朝鮮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同意對其核設施進行條約規定的國際檢查。后來,美國、日本和韓國堅持認為朝鮮正在開發核武器,要求朝鮮開放兩個有關設施供檢查,美韓恢復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以施加壓力,迫使朝鮮采取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強硬態度。1993年6月美國開始就核問題同朝鮮舉行高級會談,但持續一年而未取得進展。1994年美國要求對朝鮮實行制裁,朝鮮半島局勢趨于緊張。1994年6月美國前總統卡特以個人身份訪問朝鮮,與金日成會談。金日成表示希望朝美雙方建立信任,同意在美國負責提供新型核反應堆的前提下停止使用原有的可產生核武器原料的核反應堆并繼續接受國際檢查,提出愿與金泳三舉行會談,得到美國和韓國的積極反應。朝鮮半島局勢又趨和緩。半個多月后,金日成突然病逝。10月朝美高級會談達成有關協議。美國和日本等國開始走向同朝鮮建立正式關系。但朝鮮核問題仍未最后解決,存在已久的朝鮮半島其他問題也有待解決。
(2)柬埔塞
1991年各派達成實現柬埔寨問題全面政治解決的協定。此后,聯合國向柬埔寨派遣臨時權力機構和維持和平部隊。然而,柬國內各派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由于金邊方面的人民黨竭力排斥民柬方面,后者拒絕參加聯合國主持下于1993年5月舉行的大選。大選結果出人意料,西哈努克之子拉那烈領導的奉辛比克黨成為第一大黨,控制首都金邊和多數地方政權以及軍隊的人民黨未獲多數。大選后,政局一度混亂。柬埔寨王國恢復,西哈努克再任國王,主張實現全國和解,但不久即患病。奉辛比克黨和人民黨聯合組成政府,拉那烈任第一首相,人民黨的洪森任第二首相。人民黨在更大程度上控制著政權和軍隊,主張武力消滅民柬方面,但內部矛盾尖銳并嚴重腐敗。民柬方面支持西哈努克主張的全國和解,但面對政府的排斥態度和軍事壓力,仍在山區和農村保持一定數量的武裝力量和根據地。國內沖突仍時有發生,和平進程仍未完成。
(3)阿富汗
蘇軍撤離后未能實現全國和解。90年代初,喀布爾的納吉布拉政權垮臺,游擊隊占領首都和各大城市,原支持納吉布拉政權的北方民兵組織轉而支持游擊隊。然而,阿各派游擊隊具有不同的部族和教派背景,在共同推翻納吉布拉政權后即告分裂,相互間的武裝沖突持續不斷,未能建立穩定的全國政權,國內和平進程長期停滯。
(4)中東
1991年開始的中東和平會議長期未取得實質性進展。1993年以色列工黨政府的態度發生變化,4月總理拉賓承認巴勒斯坦人有權建立獨立國家,表示準備按照"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作出讓步。同時,以色列和巴解組織在挪威斡旋下舉行秘密的直接會談,8月20日雙方達成首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實行部分自治的初步協議。9月13日拉賓和阿拉法特在華盛頓簽署自治聲明,以巴雙方相互承認。這是中東和平進程的歷史性突破。1994年5月以巴簽署實施自治的協議,隨后以色列分階段向巴解組織移交加沙和杰里科的權力,阿拉法特返回被占領土行使職權。但哈馬斯對自治協議持反對態度,仍時常與以色列發生沖突;自治地區的經濟有待恢復;以巴之間仍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1994年7月25日約旦和以色列簽署宣言,宣布結束兩國的敵對狀態。10月約以簽署和平條約。這是中東和平進程的又一突破。敘利亞和以色列在戈蘭高地等問題上的立場也有所接近。
(5)南部非洲
納米比亞在1990年3月獨立。1989年德克勒克擔任南非總統,1990年2月宣布非洲人國民大會等組織合法化,釋放被監禁20多年的非國大領袖曼德拉。此后,政府與非國大等組織通過長期的談判,逐步廢除了各項種族隔離制度,并于1993年制訂出臨時憲法,同意在1994年4月舉行所有種族參加的選舉。非國大在大選中獲多數,曼德拉當選總統;白人政黨國民黨仍參加政府,德克勒克任副總統。持續40多年的種族隔離制度被徹底廢除。莫桑比克國內沖突雙方在經過多年內戰后于1992年10月實現停火,1994年10月舉行國際監督下的選舉,局勢平穩。安哥拉內戰持續近20年,90年代初數次發生較大規模的激烈戰斗,造成慘重傷亡。在國際勢力調解下,1994年11月沖突雙方簽署和平協議,國內局勢出現轉機。隨著有關國家相繼實現國內和平或和解,長期動蕩的南部非洲地區形勢正在發生根本的轉變。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