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學生演繹歷史舞臺劇《大儒張載》。學校供圖
延安魯藝的“文藝戰士”與今天的大學生隔空相望,扎根西部畢業生們的青春故事被搬上舞臺……在陜西高校,一幕幕特別的“思政課”正在上演。
近年來,陜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指導高校打造原創劇目。這些帶著泥土芬芳、充滿青春氣息的戲劇作品,正在成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生動教材。
紅色基因的藝術傳承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當熟悉的旋律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劇場響起時,舞臺上下師生齊聲合唱,不少人眼眶濕潤。
這是陜西藝術職業學院師生排演的詩劇《追尋》中的一幕。該劇以《黃河大合唱》為主線,融合陜北民歌、秧歌劇、秦腔等藝術形式,再現革命烽火中年輕人從迷茫學子到堅定戰士的蛻變過程。劇組師生頂著酷暑穿行在棗園與楊家嶺革命舊址,在老一輩革命家生活工作過的窯洞里尋找靈感。指導教師阮貞鑠說:“我們發揮藝術育人的獨特魅力,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向著‘德藝雙馨’的目標邁進。”
在更多陜西高校,融合地方藝術特色的紅色劇目,彰顯了藝術在傳承紅色基因、點燃信仰火種方面的獨特力量。
編寫《從延安走來》第三幕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師朱君杰說:“人類歷史的前進,注定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繼。讓學生對革命理想升騰起敬畏,才是我們創作這部劇的初衷。”
榆林學院校史劇《播火者》的排練中,飾演腳夫的學生們為了演活陜北漢子的粗獷與堅韌,特意學習腳戶調和趕驢技巧,磨破的鞋底被大家稱為“貼近歷史的‘勛章’”。榆林學院藝術學院輔導員張磊說:“這就是藝術的力量,它讓歷史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成為觸動心靈的火種。”
時代精神的青春答卷
空軍工程大學舞臺上,正在上演話劇《青春·向西北》:李想扎根黃土革新窯洞,李翔翱翔藍天突破極限,李襄探秘巖層尋找方向……
“我們不是演戲,就是在講身邊人的故事。”編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許志敏說,該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北大學科研團隊為原型,通過3名不同專業領域青年的成長故事,展現他們扎根西北、服務社會的青春誓言。據統計,陜西從2014年到2024年累計培養高校畢業生400余萬名,其中72.1%選擇扎根西部和基層。
西北工業大學話劇《大國之藍》取材于該校自主水下航行器團隊的真實故事。劇中那驚心動魄的海試場景,“使命與生命,只能選一個”的信念,讓觀劇師生熱淚盈眶。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話劇《畢德顯》講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畢德顯為中國雷達工程事業奮斗奉獻的故事。該校電子工程學院本科生、畢德顯班學生張嘉童說:“參演這部話劇真正讓我走近了畢老先生,就像接過了歷史的接力棒!”
從典籍活化到精神傳承,再到時代抒寫,陜西高校的原創戲劇實踐走出了一條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新路。這些帶著思想溫度、藝術高度的作品,像一顆顆種子,在青年學子心中生根發芽。
千年文脈的創新延續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的“橫渠四句”言簡意宏,成為歷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追求。橫渠指的是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千年前,張載便是在這里長期講學。
立足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陜西師范大學的原創歷史舞臺劇《大儒張載》將其進行創造性轉化。該劇創作團隊深研典籍,赴張載祠尋找靈感,在橫渠書院感悟先賢智慧。劇目將北宋書院與現代課堂交錯呈現,5名現代青年穿越千年,親歷張載從投筆從戎到提出“橫渠四句”的思想歷程。
“參演過程中,一顆熱愛中華文化的種子在我心中生根,并將伴隨我未來的人生。”飾演張載的本科生陳思喆說。這一劇目不僅在校內反響強烈,還得到眾多媒體報道,總瀏覽量超500萬次。2024年,團隊漂洋過海前往希臘演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2024級學生馬小涵觀演后說,自己對“橫渠四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是一個歷史命題,更是當代青年的精神坐標”。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24日 第02版
作者:本報記者 馮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