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國雇傭軍到齊,墨西哥也加入俄烏戰爭。俄羅斯終于搞清楚形勢,怪不得攻不下基輔。
據俄羅斯強力部門的消息人士透露,基輔往蘇梅州調了不少哥倫比亞雇傭兵,用來守前線陣地。無線電攔截的情報和林帶陣地上發現的尸體,都證實了這一消息。
現在,美國、英國、格魯吉亞、墨西哥、厄瓜多爾、哥倫比亞這6個國家的雇傭兵,都在蘇梅州跟烏軍一起作戰。
三年多下來,俄羅斯一邊狂轟濫炸,一邊四處撒網攔截,卻始終攻不下基輔,眼看雇傭軍前仆后繼,俄方才終于明白其中玄機。
陣勢之大,讓人不禁猜測:俄烏局勢要迎來反轉了嗎?
俄羅斯打到現在才后知后覺:原來我轟了三年,導彈飛了一萬多枚,炸碎了幾乎所有想象力,卻發現烏克蘭大后方根本不在烏克蘭本土。
北約有人、有人出錢,美國人揮下的軍火訂單源源不斷——只要“生意”還在,無論是哥倫比亞的少年還是墨西哥的中年漢,都有人去為基輔賣命。
近日,一名美國軍官宣稱,如果局勢需要,北約部隊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占領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地區。對此,俄方強烈反應,明確表示如果加里寧格勒遭遇攻擊,就等于對俄羅斯本土的攻擊,俄羅斯將采取一切報復措施。
烏克蘭人為什么舍近求遠,跑到拉丁美洲拉壯丁?答案簡單又酸:實在沒人了。
打了三年,烏克蘭的兵源早已枯竭,征兵官的視線甚至投向了監獄。至于歐美那些身經百戰的退役特種兵,一聽俄烏戰場的強度,頭搖得像撥浪鼓。這可不是在阿富汗山溝里打治安戰,這是重炮和無人機織成的死亡之網。
高端人才請不動,基輔就把目光轉向了更饑渴、也更廉價的地方——比如哥倫比亞的貧民窟。
在那里,烏克蘭開出的每月三千美元月薪,外加陣亡后高達八十萬美元的撫恤金,不啻于一筆能改變家族命運的橫財。這誘惑,沒人能拒絕。報名的人群里,有前游擊隊員,有毒梟的私人保鏢。他們玩得轉AK,甚至會操縱無人機,這些技能,恰好是烏軍最急需的“專業對口”。
于是,墨西哥的“MiquiztliForce”部隊、哥倫比亞的狙擊手、厄瓜多爾的退役軍人……一張張拉丁美洲面孔,就這樣踏上了去東歐的單程旅途。他們與原先就在的美英“志愿者”、格魯吉亞“復仇者”和波蘭雇傭兵一起,把前線變成了一支混亂的“聯合國軍”。
這群遠道而來的“淘金者”,很快就上了現代戰爭最血腥的一課。他們或許在叢林里打過游擊,在街頭火拼過,但這些經驗在俄烏戰場上,脆弱得像紙一樣。在這里,死亡可能來自幾十公里外的一枚滑翔炸彈,也可能來自頭頂永不停歇的自殺式無人機。
俄羅斯空天軍的FAB-1500,就是他們的噩夢。這枚重達一點五噸的巨型炸彈,爆炸威力是普通炮彈的兩百倍。
七月中旬一個深夜,俄軍的蘇-34戰斗轟炸機在百公里外,精準投彈。烏軍第二十五空降旅的一處駐地瞬間被夷為平地,地表如同被隕石砸過。被編入這支部隊的墨西哥雇傭兵,連一具完整的尸首都找不到。
面對這支“雜牌軍”,俄軍的戰術也隨之進化。一套成熟的“立體絞殺”模式已經成型:先用航空炸彈拔除硬據點,再用重炮集群洗地,然后無人機跟進評估、補刀。最后,才是摩托化步兵在坦克協同下,進場清掃。
這套組合拳,足以抵消掉雇傭兵在局部可能帶來的任何變數。在蘇梅與庫爾斯克地區的反攻中,俄軍六萬大軍壓上,地毯式轟炸配合精確打擊,烏軍成片的坦克裝甲車被掀翻,燒成一堆廢鐵。
雇傭兵的問題,遠不是水土不服。他們來自不同國家,語言不通,戰術習慣更是五花八門。這種內部的混亂,讓協同作戰變成了一場災難。一位被俘的烏軍士兵就說,他的部隊一半是剛出獄的囚犯,另一半是哥倫比亞雇傭兵。這樣的隊伍,能打仗嗎?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俄羅斯情報部門截獲的通訊內容。在一些地段,哥倫比亞雇傭兵被烏軍指揮官推到林帶陣地里當“肉盾”,消耗俄軍彈藥。而他們身后,是手持武器的墨西哥雇傭兵,扮演著“督戰隊”的角色,隨時準備射殺后退的“友軍”。
這種用人命填戰線的殘酷戰術,雖然在蘇梅州一度減緩了俄軍的推進速度,但代價是每天只能用尸體鋪出幾百米的路。
莫斯科早就把話挑明了:根據國際法,雇傭兵不是戰斗人員,不享受戰俘待遇。這意味著一旦被俘,基本就是死路一條。這個道理,他們或許在上戰場前就知道,卻總是在巨額報酬面前選擇了遺忘。
烏克蘭能撐到現在,靠的從來不是基輔自己。俄軍前腳炸掉一座彈藥庫,第二天,滿載物資的新車隊就從波蘭邊境開過來了。這邊剛炸毀一座發電站,那邊西方的金融援助就已到賬,確保士兵的軍餉能準時發放。
烏克蘭的“軍工廠”,其實建在德國和美國的流水線上。它的“國庫”,直接連著華盛頓和布魯塞爾的銀行系統。西方不僅提供武器,更提供全套服務:戰術培訓、情報共享、后勤保障。這種深度捆綁,早已讓沖突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
俄羅斯的戰略也隨之調整。七月十日,俄軍對基輔發動“地獄五小時”空襲,不再執著于全面斷電,而是精準打擊西方的輸血管。先癱瘓通訊,再切斷能源,最后直搗指揮核心。基輔第三熱電廠被毀,利沃夫三座存放北約物資的鐵路樞紐倉庫,更被夷為平地。
二十日深夜,基輔又迎來了開戰以來最猛烈的空襲。四百多架無人機和二十幾枚導彈,包括無法攔截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從天而降。冷戰時期修建的盧基亞尼夫斯卡地鐵站,首次被炸開缺口。存放北約武器的馬柳坦卡基地,以及正在維修西方坦克的工廠,都在烈焰中化為灰燼。
當烏克蘭前線血流成河時,棋盤的另一端,波羅的海也暗流涌動。被波蘭和立陶宛夾在中間的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突然成了北約的下一個目標。北約高級將領公開宣稱,有能力“快速占領”這塊戰略要地。
莫斯科的反應異常激烈,警告任何對加里寧格勒的攻擊都將被視為對俄本土的入侵,屆時可能動用核武器。那里,部署著可搭載核彈頭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和“匕首”高超音速導彈。
波羅的海的緊張,不過是烏克蘭戰場的延伸。北約的意圖很明顯:逼迫俄羅斯分兵回防,以減輕烏克蘭東部的壓力。
這盤棋,早已從烏克蘭的麥田,下到了整個歐洲的戰略棋盤上,甚至觸碰到了核戰爭的紅線。每一個倒在烏克蘭泥地里的雇傭兵,都在用自己的生命驗證一個事實:叢林游擊的經驗,在百公里外的滑翔炸彈面前,一錢不值。他們的悲劇,也清晰地映照出,這場戰爭早已不是烏克蘭一國在戰斗。
用人命和金錢淬煉出的回旋鏢,正在飛向誰也無法預測的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