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陰雨綿綿,蘇州的天空籠罩著一層薄霧,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氣息。然而,雨水并未阻擋大愛的傳遞。清晨,5名蘇州大學(xué)的志愿者再次來到三元四村社區(qū)服務(wù)站,開展志愿服務(wù)工作。相較于初次到來時的生澀,這一次,他們顯得更加從容而堅定。服務(wù)站里,沈佳珺奶奶早已等候在工作室。她面帶慈祥的微笑,眼神里卻藏著一份深邃的回憶。志愿者們迅速做好準(zhǔn)備工作,隨后便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好奇,圍坐在沈奶奶身旁,聆聽她講述那些關(guān)于生命、奉獻與傳承的故事。
“我在來之前查閱了很多資料,劉魯衛(wèi)老師和朱永發(fā)老師的事跡讓我深受震撼。” 隊長謝鵬鵬激動地說道,聲音微微發(fā)顫。“沒想到今天能來到他們生前工作的地方,更沒想到能親耳聽到他們的故事……”
沈奶奶的目光漸漸柔和,仿佛穿越時光,回到了那些充滿信念的歲月。她緩緩開口,講述了自己與“捐遺”結(jié)緣的歷程。起初,她萌生捐獻遺體的想法時,家人因傳統(tǒng)觀念而反對。但她并未放棄,而是耐心溝通,最終在家人的陪伴下鄭重簽署了《遺體捐獻志愿書》。更令人動容的是,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兒子也毅然加入了捐遺志愿者的行列。“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能否照亮他人。” 沈奶奶輕聲說道,眼角泛起晶瑩的淚光。
圖為沈佳珺老師講述人物事跡 攝影 吳與同
志愿者們屏息凝神,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當(dāng)沈奶奶提到朱永發(fā)老師的女兒——年僅26歲就簽署捐遺申請,并堅持7年在觀前街發(fā)放捐遺宣傳手冊時,吳與同同學(xué)悄悄舉起相機,記錄下這一刻。鏡頭里,沈奶奶微微哽咽,而志愿者們的眼眶早已濕潤。
接著,沈奶奶又講述了劉魯衛(wèi)老師的女兒,36歲時同樣追隨父親的腳步,成為一名捐遺志愿者。“老一輩的奉獻精神,就這樣在下一代人心中生根發(fā)芽。”志愿者王可心的聲音輕柔卻堅定,“我們捐獻的不僅是軀體,更是醫(yī)學(xué)的希望,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xù)。”
窗外,雨滴輕輕敲打著玻璃,仿佛在應(yīng)和這場關(guān)于生命與奉獻的對話。志愿者們沉默良久,心中涌動著難以言表的感動。“原來,真正的偉大不在于驚天動地,而在于代代相傳的無私與大愛。” 志愿者張鴻宇低聲感慨。
臨別時,沈奶奶緊緊握住志愿者們的手,目光溫暖而期許:“希望你們也能
把這份信念傳遞下去,讓更多人了解捐遺的意義。”
圖為與沈佳珺奶奶離別時刻 攝影 吳與同
雨仍在下,但每個人的心中都升起了一輪暖陽。這一天,他們不僅完成了一次志愿服務(wù),更見證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生命接力——奉獻的精神永不熄滅,大愛的火種代代相傳。
團隊名稱:“生命延續(xù)·大愛永恒”捐遺宣傳服務(wù)志愿隊
團隊聯(lián)系人:張滿
聯(lián)系方式:13912849168
撰稿人:白才仁措
供圖者:謝鵬鵬、吳與同
審核通訊員:孫永嫻
指導(dǎo)老師審核人:楊國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