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北方燒烤攤上,那清脆的玻璃瓶開蓋聲曾是多少人夏夜記憶的標配,然而這個陪伴幾代人成長的“國民汽水”大窯,卻在2025年夏天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
美國私募巨頭KKR以85%的絕對控股權將這家年銷32億的本土飲料巨頭收入囊中,創始人王慶東這位曾誓言“絕不賣給外資”的內蒙古漢子,最終選擇了套現離場。
1983年的呼和浩特,一家名為八一飲料廠的小廠悄然成立,主打玻璃瓶裝汽水,在那個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已經占據中國大城市貨架的年代,這家內蒙小廠顯得如此微不足道,誰曾想二十年后,這里將走出一個讓國際飲料巨頭都不得不側目的本土品牌。
2004年做酒類銷售出身的王慶東,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掏出全部身家20萬元,收購了這家瀕臨倒閉的飲料廠。
當時沒人能預料到,這個決定將如何改寫中國汽水市場的格局,接手后的王慶東沒有盲目模仿國外汽水的超市戰略,而是敏銳地發現了一個被巨頭忽視的黃金渠道中小餐飲店。
“燒烤攤、火鍋店老板最頭疼什么?”王慶東曾回憶創業初期的思考,“熱菜是吸引客流的幌子,真正的利潤在涼菜和酒水,但可樂雪碧定價透明,加價賣容易被顧客抱怨。”
正是這一洞察,催生了大窯獨特的商業模式,520毫升超大玻璃瓶裝汽水,金屬瓶蓋砰的一聲開啟時噴涌的氣泡,不僅帶來視覺沖擊,更營造出與啤酒相似的豪飲儀式感。
大窯的渠道策略堪稱教科書級別:給予餐飲店20%的高額返利、允許無條件退換貨、推出針對服務員的“再來一瓶”高概率中獎活動。
這些舉措迅速俘獲了餐飲老板的心,更絕的是定價策略,終端零售價5—6元,而經銷商進貨價不到3元,這種讓利終端的做法使大窯如野火般蔓延至全國百萬家餐飲店。
2021年是大窯的品牌轉折點,王慶東斥資聘請華與華操刀品牌升級,推出“大汽水,喝大窯”的魔性口號,并簽約戰狼吳京代言,硬漢形象與暢飲無限的廣告語完美契合了大窯的產品定位。央視、高鐵站、地鐵廣告的密集轟炸,將這個區域品牌一舉推向全國。
到2023年大窯營收突破32億元,市場份額從2.28%躍升至2.64%,成為國產汽水第三大品牌,在內蒙古、東三省等地,大窯甚至一度超越可口可樂,成為餐飲渠道的銷冠。從蹬三輪叫賣到年銷32億的飲料帝國,大窯只用了不到十年時間,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草根逆襲。
“很多人找我談收購,我都拒絕了,無論收購、合資,還是外資入股,我一概拒絕,大窯絕不走這條路。”這是2019年王慶東接受媒體采訪時擲地有聲的宣言。
2023年10月,當市場傳出“可口可樂擬收購大窯”的消息時,王慶東再次斬釘截鐵地回應:“大窯從未計劃,也不可能被外資收購或控股。”
然而到了2025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的一紙公告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美國私募巨頭KKR,間接收購了大窯境外控股主體遠景國際85%的股權。交易完成后,王慶東持股比例降至15%,這位曾誓言“絕不賣外資”的創始人,最終選擇了“打臉”自己。
2025年,王慶東已年屆60,在飲料行業摸爬滾打三十余年,從蹬三輪叫賣到打造出國民品牌,他的個人價值已經達到巔峰。到了這個年紀選擇退休,享受創業成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套現離場既能讓他收獲數十億財富,也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這種選擇在商業邏輯上無可厚非。
但更關鍵的是大窯面臨的增長困境,雖然2023年營收達32億,但大窯的市場份額僅為2.64%,其核心市場北方地區已接近飽和,南下擴張卻遭遇可口可樂的強勢阻擊。
更棘手的是,華潤、燕京等啤酒廠商開始低價切入汽水賽道,競品進貨價低至1.6元每瓶,而大窯為2.5元,直接擠壓其餐飲渠道利潤空間。
元氣森林憑借無糖概念異軍突起,東方樹葉依靠0卡標簽風靡一時,就連可口可樂也開始推出小瓶裝迎合年輕消費者,而大窯仍依賴520ml玻璃瓶和啤酒平替的定位略顯保守。
“大窯被美國人買了?那以后還能是這個味嗎?”這個疑問代表了許多普通消費者的第一反應。確實對于一款陪伴自己多年的飲料,消費者最關心的莫過于產品本身會否改變。
大窯傳統產品以高甜度著稱,配料表中含有較多添加劑,這已受到健康意識增強的年輕群體詬病,KKR接手后為迎合無糖趨勢可能會調整配方,而這很可能改變那熟悉的“童年味道”。
大窯曾以國民汽水自居,創始人王慶東的民族品牌情懷也是其營銷亮點之一,外資控股后,這個標簽難免褪色,部分消費者已在社交媒體發起抵制,轉向冰峰、北冰洋等本土替代品。
歷史上外資收購本土品牌后變味的案例比比皆是:哈爾濱啤酒被百威收購后漲價30%,銀鷺被雀巢收購后配方調整導致銷量暴跌,中華牙膏雖然品牌還在但核心利潤早已歸屬外資。
面對輿論發酵,大窯官方給出了標準回應:“經營團隊保持穩定,全國化及年輕化戰略不變,未來決策以品牌長遠發展和消費者體驗為核心。”
但這樣的官方說辭難以完全打消疑慮,畢竟KKR作為財務投資者,首要目標是投資回報而非品牌情懷,這與創始人的情感聯結有本質區別。
從資本角度看,KKR收購大窯是一筆優質投資:估值合理、利潤穩定、品牌已具備區域護城河,但從消費者視角,一個陪伴成長的民族品牌改姓外資,難免產生情感上的疏離感,這種矛盾在全球化時代愈發常見,卻始終難以調和。
西安的冰峰、北京的北冰洋、武漢的漢口二廠,雖然在當地擁有深厚群眾基礎,但走出“舒適區”后都遭遇強勁阻擊。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占據中國碳酸飲料市場近90%份額,這種雙寡頭壟斷格局下,區域品牌要么偏安一隅,要么就需要巨額資金殺出一條血路。
大窯選擇的第三條道路,引入國際資本實現跨越式發展,無疑是一次大膽嘗試,這種做法在其他行業已有先例:蒙牛引入丹麥Arla Foods和法國達能,飛鶴獲得摩根士丹利投資,都實現了快速擴張。
無論股權如何變更,只要那瓶燒烤攤上的大窯汽水味道不變、性價比仍在,情懷就有棲息之地。反之若為迎合資本而改變產品本質,再強的渠道控制力也難以阻止用戶流失。
放眼未來,大窯的故事遠未結束,而是翻開了“資本與國貨共生”的新篇章,這瓶從內蒙古走出的汽水,正在成為觀察中國消費品牌全球化進程的絕佳樣本,它的成功或失敗,都將為后來者提供寶貴借鑒。
對消費者而言,或許不必過度糾結于股權結構的變化。“資本無國界,品牌有根脈”,只要大窯能保持那份讓人懷念的味道和親民的價格,玻璃瓶碰撞的清脆聲響就依然會回蕩在夏夜的燒烤攤上。
畢竟在商業世界里,最終裁判權永遠掌握在那些掏出真金白銀的消費者手中。
參考資料
南方都市報 - 2025-07-18:國產汽水品牌大窯將被外資收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