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網上刷一條讓人有點懵的消息——廣州有家網約車公司居然采購了50輛寶馬i3當專車了!押金15000元,月租金只要6200。
雖說這只是某家公司的一個決定,但是作為曾經高不可攀的豪華品牌,現如今卻被扔進了網約車市場,這件事兒在傳開之后,還是在各大寶馬車主群里炸開了鍋。特別是寶馬i3的車主,心態更是被網友“買車送工作”的調侃直接干崩了。
說實話,車主們的心情我能夠理解。買寶馬圖啥呢?不就是圖車子掛著個藍天白云標開出去有面子罷了。現在好了連網約車也掛這標,那種獨特的優越感,瞬間就沒了。
更要命的是,大家開始擔心保值率——誰能知道,以后二手車市場會不會因為“營運車同款”這個標簽而受到影響呢?想想都心疼。
不過話說回來,人家網約車公司為何突然就看上i3了呢?
這背后其實有著清晰的市場邏輯。最關鍵的因素就是i3的價格到了一個"甜蜜點"。據了解,為了沖銷量和清庫存,寶馬i3的終端優惠力度相當大,部分城市的裸車價已經下探到17萬。這個價格區間,對網約車運營商來說就很有吸引力了——既能提升服務檔次,成本控制也在可接受范圍內。
站在寶馬官方的角度來看,其實這也是挺無奈的。i3作為寶馬電動化轉型的重要棋子,銷量直接關系到整個戰略的成敗。但是現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太殘酷了,為了在競爭中搶占市場份額,降價促銷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只是他們估計沒想到,這會讓車主們的玻璃心碎一地。
說遠了,回到這個事件可能產生的影響上。對寶馬品牌形象的沖擊是最直接的。雖然目前只是個別網約車運營公司的行為,但一旦這種認知在消費者心中形成,想扭轉回來就不容易了。以前提到寶馬i3,大家想到的是"豪華電動車",現在可能還要加上"網約車備選"這個標簽。
更現實的影響是對潛在購車用戶的心理沖擊。現在不少準備入手i3的消費者開始猶豫了:"買這車還有面子嗎?開出去會不會被人誤解?"
這種觀望情緒一旦蔓延,對銷量的負面影響可能比降價促銷的正面作用還要大。有4S店銷售反映,最近確實有客戶因為這個消息而推遲了購車計劃。
二手車商那邊,反應也挺快的。我認識一個做二手車的老板,他現在收i3都很謹慎。理由很簡單:“怕砸在手里。”雖然實際的營運車,還沒大規模投放,但是市場預期,已經開始起作用了。畢竟,一旦市場上真的出現"網約車"同款,對整體殘值體系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啦,對乘客來說,這件事也不全是壞事。花同樣的錢坐到寶馬品質的專車,服務體驗肯定會比以前有提升。這可能會成為網約車市場向更高端的方向發展的契機。
讓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這件事折射出來的一些深層問題。現在的年輕人買車越來越實用主義了,不像以前那么在乎品牌光環。我身邊好幾個朋友,買車就看配置、看性價比,對什么"豪華品牌"倒沒那么執著。這種消費觀念的變化,對傳統汽車品牌來說絕對是個挑戰。
想起來還有個問題挺哲學的:車到底是什么?是代步的工具,還是身份的象征?i3跑網約車這事,其實就是這兩種理念在打架。從工具的屬性看,好車多跑跑、多服務大眾,挺好的;但從象征的意義看,這確實沖擊了不少人的心理預期。
其實吧,我覺得這個趨勢可能還會繼續。電動車技術越來越成熟,成本越來越低,豪華品牌和普通品牌之間的差距在縮小。以前買寶馬,你買的是發動機技術、底盤功夫;現在電動車時代,這些傳統優勢沒那么明顯了。當技術差異變小,憑啥同樣的東西掛個寶馬標就要多花十幾萬?這個問題不只是寶馬要面對,整個豪華車市場都得思考。
不過對那些"心態崩了"的車主我倒覺得沒必要太糾結。目前也就是個別公司的行為,不代表整個行業都要這么搞。而且說句實話,車最終還是要回歸服務人的本質。太在意別人怎么看,反而失去了享受駕駛的樂趣。
時代在變,觀念在變,汽車行業也在變。也許過段時間,大家就習慣了豪華品牌出現在各種場合。到那時候,車主們可能會發現,真正的價值不在于獨占,而在于這車能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想通了這點,心態自然就平衡了。
畢竟,開心最重要,難道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