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期在西太平洋接連展開兩場大規模軍事演習。據央廣網消息,“重返太平洋”和“護身軍刀-2025”演習時間重疊且戰略聯動,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重返太平洋”由美國空軍主導,7月10日啟動,為期兩周。按計劃將調動300架戰機和數千名人員跨戰區部署,重點演練“敏捷作戰應用”。美空軍參謀長阿爾文稱,其重要性超過“紅旗”軍演,主旨是應對“大規模中美沖突”。
“護身軍刀-2025”由美澳聯合主導,7月13日至8月4日舉行,參演的19國兵力達3.5萬人,比2023年多了6個國家。演習范圍從印度洋圣誕島延伸至6500公里外的珊瑚海,創歷年之最。此次還新增網絡戰、人工智能軍事化應用等課目,美國首次在太平洋試射“堤豐”中程導彈系統。有專家認為,這兩場演習名不副實。“重返太平洋”說法不實,美國在西太平洋長期有大量駐軍;“護身軍刀”看似防御,實則攻擊性強。
特朗普(資料圖)
演習雖聲勢大,卻暴露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困境。美軍在亞太的駐軍分散于島嶼,陸軍缺乏縱深難以展開。美軍認為若與中國爆發沖突,主要靠海空力量,但海軍從本土到第一島鏈距離遠、行動慢。中國軍力上升與美軍部署形成反差,這讓美軍處境尷尬。參與演習的荷蘭表現積極。荷蘭武裝部隊司令艾赫爾斯海姆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采訪時,將“中國對印太的威脅”與“俄羅斯對歐洲的威脅”等同,勸澳大利亞提升軍力。
荷蘭近期同意將國防開支提至GDP的3.5%,部分原因是美國要求北約國家增加安全資金。專家認為,荷蘭與中國及印太地區聯系不緊密,其言論與現實脫節。這讓人聯想到前荷蘭首相、現北約秘書長呂特,他對特朗普“討好”、對中國強硬。荷蘭此舉核心是“納投名狀”換安全。其軍力在全球不算強,尤其面對俄羅斯時。特朗普曾威脅北約國家漲軍費,荷蘭是首個“超額完成”的,實則是交“保護費”求美國安全承諾。
特朗普(資料圖)
這種對美依附深入政客骨髓,軍方沖在反華一線也不奇怪。但荷蘭此舉或得不償失。它國土狹小、無戰略縱深,需美國核保護傘,依賴美軍維護航運和能源命脈,反華成了它自認為該交的“保費”。可荷蘭經濟依賴中國,ASML的光刻機生意離不開中國市場。軍事反華與經濟依賴的矛盾,可能讓它兩面不討好。其他盟友更務實。美國要求澳大利亞將國防開支從GDP的2%提至3.5%,但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表示,會自主制定政策,資金投入具體能力建設,不會盲從。
澳大利亞天空新聞網稱,他不會屈服于美國壓力,將按計劃到2033年把國防開支增至GDP的2.33%。澳國防部長理查德·馬爾斯也說,各國國防建設最終基于自身戰略需求。澳大利亞民眾也不認同相關言論。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道的評論區里,有網友表示,澳大利亞和中國是貿易伙伴,更看重貿易和良好關系,不想對抗。還有網友稱,年輕一代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不會被沖突言論迷惑,認為近年沖突多為美國利益。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訪華(資料圖)
美國國內也有不同聲音。美國智庫“國防優先基金會”7月9日建議,收縮在亞太的前沿軍事部署,減少在中國“家門口”的軍事存在,以緩解中美緊張關系。該智庫還建議減少駐韓美軍50%以上,撤出駐沖繩海軍陸戰隊,調往關島或本土;撤出在臺灣的500名美軍教官,認為這會刺激中國,增加風險。這種觀點與美國此前政策不同。今年3月,美國國防部文件將中國定義為“唯一步步緊逼的威脅”,把遏制大陸收臺和保衛本土列為需同時應對的作戰場景。
短短幾個月出現分歧,說明美國在被迫調整戰略。這是因為美國認識到中國軍力提升,為保護自身在亞太的人員和資產安全,不得不改變策略。面對美國及其盟友在亞太的動作,中國人民解放軍始終保持警惕,時刻準備應對各種安全威脅。中國堅持和平發展,但在核心利益問題上絕不會讓步。任何試圖在中國周邊制造緊張、威脅中國安全的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反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