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炎熱,很多人感覺是不是沒有胃口,是不是只想啃個冰鎮西瓜或者是酸辣爽口的涼皮涼面?然而,對于金華義烏29歲的大壯(化名)來說三碗消暑美食下肚,卻險些將他推入生死邊緣差一點性命不保。
以為只是拉肚子,沒想到肝腎都衰竭
身高體壯、身體倍棒的大壯是安徽人,和父母、老婆一家四口在金華義烏打工。
7月初,氣溫飆升到40℃以上。中午時分,暑熱難耐,大壯老爸從工地下班,帶回來一大張從街角買的涼皮。將涼皮切成手指粗細,加入麻醬、香醋、辣椒油,就著大蒜,父子倆哐哐炫了好幾碗。涼皮清爽的口感讓他們暫時忘卻了炎熱。剩下的涼皮,被倆人放在冰箱冷藏室里,想著晚餐繼續吃。
當天晚上,工友請客吃飯。次日中午,工地上又有盒飯供應……一來二去,這些涼皮在冰箱里躺到第三天傍晚,才被大壯從冰箱里取出來。本著不浪費的原則,他自己按涼拌菜的做法,制作了一小盆酸辣涼皮,盛了整整三大碗,一氣兒吃了個精光。
家人驚覺情況不妙,緊急將他送往當地醫院。醫生檢查后,發現他的肝腎功能指標超過正常值的數十倍,病情危重,便迅速將大壯轉診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慶春院區急診科進行搶救。
“絕命毒師”再現,濕米粉類是重災區
在浙大一院慶春院區急診科搶救室,接診醫生詳細詢問了大壯的飲食史。那份關鍵的食物——涼皮,引起了醫生的高度警覺。結合其迅猛進展的胃腸道癥狀和短時間內出現的急性肝衰竭、無尿(臨床考慮急性腎衰竭可能),急診科主任陸遠強主任醫師高度懷疑是米酵菌酸中毒!隨后,送省疾控的血液標本檢測結果證實了專家的判斷。
“又是這種致命菌被吃進肚子里!”半個月前,慶春院區急診科曾接診過一位因為吃隔夜的白木耳導致米酵菌酸中毒,全身“換血”才僥幸撿回一命的老奶奶。陸遠強主任分析,涼皮作為濕米粉類制品,在高溫潮濕的夏季極其容易滋生一種名為“椰毒假單胞菌”的細菌。雖然這種細菌本身致病力有限,但它在繁殖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產物——米酵菌酸是致命的殺手。
米酵菌酸的特性令人膽寒,它劇毒無比僅需1毫克的劑量就足以致命!主要攻擊人體的肝臟、腎臟和大腦。它金剛不壞,具有耐高溫、難溶于水的特性,這意味著回鍋煮、炒、蒸也無法有效破壞其毒性。它無藥可解,中毒初期癥狀(如腹瀉、嘔吐、腹脹)易被誤認為普通腸胃炎而延誤治療。而且,目前臨床上沒有針對米酵菌酸的特效解毒藥。
因此,只能通過血液凈化來清除體內毒素,以及對心、肝、腎、腦等重要臟器進行對癥支持治療,搶救難度極大。我國食源性疾病監測結果表明,米酵菌酸中毒導致的死亡,是我國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死亡的“頭號殺手”之一,中毒患者死亡率超過40%。
幸運的是,經過浙大一院急診科、感染病科、腎臟病中心等多學科團隊連續數日全力以赴的救治,特別是輸血科謝玨主任帶領團隊調配血漿支持,對大壯進行不間斷血液凈化,才艱難地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他肝腎功能逐漸開始恢復,終于脫離了生命危險。一碗隔夜涼皮,讓這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深刻體會到了“病從口入”的致命兇險。
專家特別強調,夏季是米酵菌酸中毒的高發期。放置過久、變質的濕米粉類制品,浸泡時間過長的食用菌,發酵不當的谷物制品(如糯米湯圓)等,因其制作工藝、成分及儲存環境,極易成為椰毒假單胞菌的溫床,務必提高警惕。喜歡的涼皮、米線、米粉、涼面、腸粉、土豆粉、紅薯粉等,購買時務必選擇正規商家,留意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購買后盡快食用。在高溫天,常溫下存放超數小時或者冰箱里放隔夜后,要特別小心,一旦發酸、發粘、有異味,絕對不可食用。
如果吃東西后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腹痛、頭暈、乏力等癥狀,切勿自行服用止瀉藥或嘗試刮痧等方法,應第一時間撥打120或趕往大型綜合醫院急診科就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