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臺風多發。臺風過后,往往會有大量的生蠔、釘螺、螃蟹、魚蝦等海鮮被吹上海岸,吸引眾多周邊居民提上水桶、麻袋等工具趕海撿拾,還有些人會把這種趕海盛況拍攝成小視頻在網上傳播。很多人看到后不禁要問:被臺風吹上海岸的海鮮能吃嗎?
針對這一現象,有專家提醒:臺風過后吹上海岸的海鮮可能攜帶大量污染物和有害物質,某些種類的海鮮容易存在變質的情況,食用風險較高。
這一提醒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討論:“吹上岸的海鮮也很新鮮呀,為什么不能吃?”“難道買回來的海鮮不是從大海里面撈回來的嗎,有什么不一樣?”
那么臺風過后,被吹上海岸的海鮮到底能不能吃?記者帶著疑問采訪了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貝藻組副組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白昌明。
大家對食用臺風吹上岸的海鮮最大的顧慮是其安全性,那么可能存在哪些安全隱患?
針對這一問題,白昌明說:“雖然臺風后吹上岸的海產品較多,食用的安全性要根據海鮮的種類判斷,部分海鮮可能會存在一些對健康有害的細菌和病毒,不建議食用。”
“貝類耐干露能力強,海灘上撿到的貝類如果是活的,蒸煮后食用較為安全。但海灘上的魚類、蟹類等多是死亡個體,存在腐敗變質的風險,食用風險較高。”白昌明表示,水產品中可能存在副溶血性弧菌、霍亂弧菌等致病菌及諾如病毒、甲肝病毒等病毒,在沒有食品安全監管的前提下,很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
趕海時,海灘上的貝類較多,大家最容易撿拾到。對此,白昌明解釋,野生貝類一般附著在礁石上或埋棲于海底泥沙中,受臺風影響較小。臺風過后,海灘上的貝類也有可能來自附近的養殖筏架,處于養殖中間階段,尚不夠上市標準。
“這種貝類即使還是活的,也存在肥滿度、口感欠佳等問題,不推薦食用或售賣。”白昌明特別提醒,臺風吹上岸的魚、蟹類海鮮往往很快死亡,在沒有保鮮手段的情況下會快速變質,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
如今,各大網絡平臺上有很多趕海的視頻,吸引大眾觀看。不少網友在瀏覽之余會留言提問,在市場買回來的海鮮與趕海撿拾到的海鮮有什么區別?
“在市場買回的海產品比趕海撿來的要更安全,品質也更有保證。”白昌明認為,市場售賣的海產品是出海捕撈或者養殖收獲的,在采收、運輸各環節均有妥善的養護和保鮮措施,上市前也有主管部門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來源可追溯,品質更有保障。
“臺風過后,海灘上的海產品來源不明,生活海域不清晰,不能確定其生存環境是否安全。”白昌明解釋,不是所有的海產品都可以食用。海灘上撿來的海產品種類繁雜,碰到不熟悉不認識的海產品,許多人無法分辨其食用是否安全,一旦誤食了如藍環章魚、織紋螺等帶毒海產品,后果難以想象。
白昌明表示,如今我國海水養殖技術發展迅速,養出的海產品鮮甜度、肥滿度不輸捕撈海產品。加之部分海域已經開海,許多來源清晰、價優味美的海產品陸續進入市場,建議消費者從正規渠道購買海產品,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時下,我國四大海域伏季休漁相繼結束,各地漁港碼頭又開始熱鬧起來,休整了幾個月的漁民已經做好了拔錨出海的準備,很多消費者也在期待一場海鮮饕餮盛宴。同時,也很關注,該如何安全食用海產品的問題。
“首先要到正規市場購買海產品,因為有健全的食品監管流程,海產品的食品安全才有保障。”白昌明提醒,即便在正規市場購買海貨,也要注意其新鮮程度,避免購買色澤異常、不明外傷等具有不良形狀的海產品,烹飪前應用干凈的水清洗干凈。
此外,食用海產品需要注意烹飪方式,除非有明確可供生食的標志,否則均應煮熟煮透、生熟分開,烹飪溫度要達到100攝氏度才能起到有效殺菌的效果。同時,生熟食品應分開存放,刀具、砧板、碗等廚具也要進行生熟區分,避免交叉污染。
“食用海產品時,要注意熟制海產品的食用期限,盡量做到烹飪后一頓吃完,最好不要隔頓食用。”白昌明建議,要盡量避免生食習慣,才能有效降低微生物引起疾病的可能。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馮建偉 王春植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