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澄
學歷越高,出路越好。這句話,在今天的中國似乎已經不適用了。
博士,突然過剩了。
根據《自然》雜志援引的數據,2013年到2023年期間,中國博士的數量已經從30萬漲到了60萬,整整翻了一倍。
過去,博士一畢業,基本能進高校當老師,做研究。
但現在,全國高校每年提供的崗位大約是3.5萬,而每年走出校門的博士,接近10萬。
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是,
博士的供給,已經遠遠大于社會的需求。
而在就業市場上,不少博士學歷往往是無用武之地,除了少數具備雄厚實力,敢在芯片、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砸錢的大廠,絕大多數公司既無能力也沒耐心,去布局那些高投入、長周期的科研方向。
他們需要的是能夠快速見效、帶來收益的項目,所以,大多數博士很難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崗位。
更殘酷的是,
一個博士生,4年本科,2年碩士,4年博士,等學成歸來,年齡已經接近30,不僅在工作經驗上落后同齡人一截,還尷尬地卡在了職場35歲紅線。
那些早早步入職場的人,早就把崗位車門焊死了。
而一些博士因為多讀了幾年書,反而可能錯失了進場的資格。
說到底,是產業升級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博士擴張的速度。
有研究指出,每提升1個百分點的GDP,大約能帶來2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
過去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高達10%,因此社會對高層次的人才需求非常旺盛,資源傾斜、資金傾斜,不計成本地造博士。
但到了今天,經濟增速已降至5%左右。
盡管芯片、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仍在高薪聘請博士,但這些行業吸納能力非常有限。
于是我們看到——
大量博士生,被迫和低學歷人才搶同一個飯碗。
江蘇2025年某中學招聘的老師名單,清一色都是博士。
前兩年廣東一個偏遠縣城引進人才,只要求本科以上,結果博士生扎堆報名,甚至不乏物理、材料等尖端科技人才。
本該造火箭的去街道辦填表,本該破譯基因的在基層單位寫公文,這不是人才過剩,是在揮霍人才。
在今天的就業環境下,或許關于博士的敘事該轉型了。
博士,不再等同于科研精英、體面收入,它只是代表一個人熱愛知識,愿意花上十年光陰,去深耕一個領域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