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7月23日,據首相官邸可靠消息,因“需仔細確認協議內容”,日本首相石破茂將于8月決定是否卸任。這一“拖”字訣看似被動,實則是深諳日本政治生態的權謀之舉——在政權合法性崩塌的懸崖邊,通過時間換取政治空間,試圖在黨內權力重組、日美談判博弈與民意反彈的夾縫中尋找轉機。
日本自民黨派閥政治的殘酷性,在石破茂身上暴露無遺。參議院選舉失利后,麻生太郎宣稱“不允許其繼續留任”,前首相菅義偉、岸田文雄也態度曖昧,自民黨內部“倒石”聲浪已從地方組織蔓延至高層。石破茂的拖延,本質上是爭取黨內妥協的緩沖期。
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需獲得20名國會議員推薦,而石破茂所在派系在參議院選舉后僅控制不足30席,遠低于安倍派鼎盛時期的百席規模。如果立即辭職,新總裁選舉極可能淪為派閥交易場——麻生派、岸田派與二階派可能聯合推舉“傀儡首相”,徹底邊緣化石破勢力。通過拖延至8月,石破茂試圖:其一,利用自民黨干事長森山裕等中間派斡旋,促成派閥間利益交換;其二,借日美關稅協議的“外交成果”淡化選舉責任,重塑黨內威信;其三,等待9月黨內高層任期屆滿的節點,以人事調整為籌碼換取支持。
拖延至8月,石破茂試圖實現三重目標:其一,利用剩余談判窗口期,推動美方在汽車關稅、農產品進口等關鍵領域讓步;其二,綁定美國利益——若美方急于落實協議,需維持日本政權穩定性,可能通過非官方渠道向自民黨施壓;其三,為國內經濟政策調整爭取時間。日本央行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物價漲幅已達3.2%,遠超2%通脹目標。石破茂若能在8月前推出補貼中小企業、抑制能源價格的應急方案,或可部分挽回民意。
這種“以拖待變”的策略,暴露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弱勢地位。當首相存亡需仰賴美國態度時,所謂“戰略自主”早已淪為笑談。
日本時事通信社民調顯示,51.6%受訪者認為石破茂“應該辭職”,支持率跌至20.8%的“下臺水域”。但日本政治史表明,民意反彈存在“衰減周期”——2009年麻生太郎支持率跌至15%時未立即下臺,反而通過解散眾議院提前大選,將輿論焦點轉向在野黨。
石破茂的拖延,正是試圖復制這種“衰減效應”:其一,利用8月暑期休會期降低媒體關注度,避免“辭職”話題持續發酵;其二,將參議院選舉失利歸因于“短期經濟波動”,而非政權合法性危機;其三,為可能的解散眾議院提前選舉預留操作空間。若能在9月前將支持率回升至25%以上,石破茂或可效仿岸田文雄2024年解散眾議院的策略,通過重塑選舉議題轉移矛盾。
但是,這種策略風險極高。日本社會對“跛腳鴨政權”的容忍度已接近臨界點,若8月前無法拿出實質性政策成果,反對黨可能聯合提交內閣不信任案,迫使眾議院解散或內閣辭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