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作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距今已有700年歷史。誕生于日喀則南木林縣的湘巴藏戲是藏戲四大流派之一,經數代藝人的傳承創新,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與曲調,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月24日的系列報道《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讓我們跟隨記者的鏡頭走進湘巴藏戲的故鄉,一起聆聽來自雪域高原的獨特戲腔,感受藏族群眾對于它們的熱愛與傳承。
從拉薩出發,沿雅魯藏布江向西南行駛二百多公里便抵達了南木林縣,這正是湘巴藏戲的誕生地。
記者來到了日喀則南木林縣米如村,湊巧的是,這里正在舉行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湘巴藏戲展演活動,南木林縣有30多支藏戲隊在這里進行為期三天的展演活動。
悠揚的唱腔裹含著高原的清冽,舒展的舞姿流轉著千年的故事,從附近鄉村趕來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在數支湘巴藏戲隊里,有一支少兒隊非常打眼,盡管他們的唱腔和舞姿尚顯稚嫩,但他們的一招一式已有模有樣。
對湘河流域的百姓而言,湘巴藏戲早已不是單純的藝術,而是融入血脈的生活方式。每一個眼神、每一段唱詞都能引發強烈共鳴。《文成公主》里漢藏聯姻的溫情,《智美更登》中人性至善的光輝,《朗薩雯波》里女性堅韌的力量……這些劇目不僅是一幕幕表演,更鐫刻著藏族人民戰天斗地的勇氣、勤勞勇敢的品格以及對幸福生活滾燙的向往。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次多告訴記者,南木林縣通過惠民演出、校園傳承、文創開發等多種方式,讓藏戲這門藝術不僅走進村村戶戶,也走進了年輕人的生活。
湘巴藏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次多稱:“我們多角鄉湘巴藏戲隊現有25人,這些人在傳承、表演等各方面都比較好,為了繼續保護好、傳承好湘巴藏戲,我有很大的信心培養更多的年輕人。”
西藏自治區劇協主席班典旺久稱:“現在國家一年比一年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現在光是南木林縣就發展到30多個藏戲隊伍,傳承工作成績是非常顯著的。”
如今,南木林縣正以創建文化生態保護區為契機,系統性推進藏戲的保護與傳承,全力打造“藏戲之鄉”。
來源: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