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弦子舞
巴塘弦子舞,藏語稱“巴諧”或“康諧”,是集詩、琴、歌、舞為一體的藏族傳統綜合性歌舞藝術,被譽為“藏族三大舞蹈之首”(與熱巴舞、鍋莊并稱),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以輕盈的舞姿、悠揚的琴聲、詩意的唱詞和獨特的服飾聞名,不僅是康巴藏族文化的象征,更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2000年5月,文化部正式命名巴塘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憑借其漢藏文化交匯的地理優勢(茶馬古道樞紐),孕育了這一藝術形式,使其在藏族歌舞中獨樹一幟。
圖源 :巴塘縣人民政府
巴塘弦子舞的起源與發展
1. 歷史起源
巴塘縣地處川滇藏三省(區)結合部,這里古代屬白狼國地,白狼國的“白狼歌”是一種詩、樂、舞一體的禮儀歌舞,巴塘弦子為其后世遺風。巴塘弦子的起源可追溯至遠古白狼羌人的祭祀舞蹈“歌卓”。唐代,“歌卓”逐漸演變為民間節慶舞蹈,隊形由兩排發展為圓圈,動作更為歡快,形成弦子舞的雛形。至清康熙年間,茶馬古道的繁榮使巴塘成為漢藏文化交融中心,弦子舞吸收外來歌舞元素,引入胡琴伴奏,完成了從宗教儀式到大眾藝術的轉型。
2. 發展階段
傳統時期:胡琴(藏語稱“畢旺”)成為核心樂器,其制作工藝從早期牦牛角、羊皮材質發展為圓木琴筒,裝飾以龍頭或寶塔頂,音色深沉且便于攜帶,奠定了弦子舞的聲樂基礎。
近代創新:20世紀40年代,舞蹈家戴愛蓮將巴塘弦子搬上現代舞臺,創作歌舞節目《巴安弦子》,引發內地及海外關注,開啟了舞臺化改編的先河。
當代傳承:2006年,巴塘弦子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政府通過建立傳習所、非遺作坊、學校課程等措施強化保護,并推出《花語月夜》等專輯,推動其現代化傳播。
巴塘弦子舞的舞蹈特征
巴塘弦子是一種優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長袖善舞”的特點,表演時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隨著弦子節奏的變化,歌聲舞姿變化多樣。舞蹈時男女舞隊各圍成半圈,時而聚圓,時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腳,顯示豪放粗獷之美;女子突出長袖輕柔舒展之美。
圖源: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1. 動態特征
隊形與節奏:以圓圈為主,由男性琴手領舞,節奏由胡琴掌控,舞步“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強調“輕、柔、顫、順”的韻律。
動作語言:男性舞姿矯健灑脫,注重腿部動作;女性以長袖為媒介,通過“拋袖”“甩袖”展現柔美,腰部“仰挺”與胯部擺動結合,形成“曼妙翩然”的視覺風格。其含胸、顫膝及長袖的繞、托、撩、蓋等動作形成了不同一般的地域舞蹈特色。
男子舞步通常為拖步、點步轉身、晃袖、踏步、擦步 、跨腿步、前點步等,女子則有點擺步 、雙扭步、墊步跳 、雙繞手 、單扭步 、左右悠腿 、前進點步 、輾轉 、前踏后撤步等等種類。
2. 服飾與道具
舞者身著彩袖藏裝,女性服飾以紅、藍為主色調,配以銀飾與氆氌圍裙;男性則頭戴金邊帽,腰系彩帶。胡琴不僅是樂器,更被視為文化符號,其裝飾紋樣蘊含吉祥寓意。
巴塘弦子舞的藝術特色
1. 音樂:詩、琴、歌的融合
弦子音樂一般分前奏、間奏、尾聲三部分,音樂柔中有剛,優美抒情,節奏富于舞蹈性。音樂多為中國民族五聲調式,旋律悠揚清晰。巴塘弦子曲目的曲式結構可以分為一句式、二句式、兩句式變化的三句式等類型的樂段結構,其中二句式樂段的弦子曲目是最為典型常見的。
胡琴的音色深沉厚重,與藏語唱腔的抑揚頓挫相呼應,形成獨特的聲景敘事。
2. 舞蹈:剛柔并濟的美學
男女分工:男性以拉琴與領舞展現力量感,女性通過水袖舞動傳遞柔美,形成陰陽調和的美學對比。
即興與規范:既有固定舞步(如“孔雀吸水”“日月同輝”),也鼓勵個人即興發揮,體現“草根文化”的活力。
圖源 :巴塘縣人民政府
3. 唱詞:藏族文學的活態載體
巴塘弦子唱詞可分為頌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詞四大類,歌詞多采用夸張、擬人多種修辭手法,語言質樸卻富含哲理,兼具文學性與傳播性。
4. 社會功能
弦子舞不僅是娛樂方式,更是民族性凝聚、文化教育的媒介。節慶時千人共舞的場景,強化了族群認同與文化記憶。
巴塘弦子舞的當代傳承與保護
1. 保護措施
制度保障:巴塘縣設立非遺保護中心,制定《巴塘弦子保護條例》,并依托“非遺進校園”項目,在中小學校開設弦子課程,培養青少年傳承人。
活態傳承:通過“諧舞”比賽、藝術節展演(如康巴藝術節)激發民間參與,同時成立“金弦子藝術團”進行專業創作與巡演。
2. 創新實踐
舞臺化改編:舞蹈家李小平在《康定情歌》中融合現代編舞技法,擴大女性上半身動作幅度,使傳統舞姿更符合當代審美。
數字化傳播:政府推出弦子舞教學視頻、線上展覽,并利用社交媒體擴大影響力,吸引年輕受眾。
巴塘弦子舞作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其價值不僅在于藝術形式本身,更在于承載了康巴藏族的歷史記憶與精神追求,保護巴塘弦子對于保護藏族歌舞藝術、研究藏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非遺保護與時代審美的雙重驅動下,巴塘弦子通過制度保障、教育傳承與創新轉化,實現了從“鄉土藝術”到“文化名片”的跨越。未來,需進一步探索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使其在全球化語境中持續煥發生機,為中華文化多樣性貢獻獨特力量。
參考文獻 :
1.德吉央宗.淺析巴塘弦子舞的傳承與發展[J].西藏藝術研究,2024,(02):55-61.
2.鄧舒文.巴塘弦子舞蹈溯源與傳統形式分析[J].戲劇之家,2019,(22):122-123.
3.鄧舒文.巴塘弦子舞創作發展現況與時代審美研究[J].北方音樂,2019,39(12):225+232.
4.馬俊杰.簡析獨具特色的巴塘弦子舞研究[J].北方音樂,2015,35(02):11-12.
5.郭璐璐.藏族巴塘弦子藝術特征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0.
來源:四川省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