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舊是盛夏的南法和炙熱的戲劇,一只來自中國北京的熊貓”啊噸“沉醉在薰衣草的芳香,也帶來了中國戲劇人想要傳遞給世界的善良與勇氣。當?shù)貢r間7月20日,偶劇《我的名字叫啊噸》登臺新閃光劇場,完成了在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的世界首演。據(jù)悉,第79屆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于7月5日至26日舉行,而該劇的演出也將一直持續(xù)至閉幕當天。
不完美的“啊噸”活成了最好的自己
去年7月,當“啊噸”以胖嘟嘟、圓滾滾的形象出現(xiàn)在巴黎地標,與來參與奧運盛會的世界各國觀眾用中國人特有的友善與寬厚打著招呼,就連劇組也無法想象一年后它將以怎樣的形象出現(xiàn)在阿維尼翁的舞臺。三拓旗劇團演了10年的新閃光劇場,位于老建筑林立的一處安靜所在,觀眾全部入場后,劇場門前的桌椅便成為可以小酌一杯的休閑場所,而場外的閑適也與劇場內(nèi)“啊噸”波瀾起伏的經(jīng)歷形成了反差。
作為由北京市文聯(lián)發(fā)起并出品,獲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國文學藝術發(fā)展專項基金、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資助,“大戲看北京”文藝創(chuàng)作孵化平臺·精品創(chuàng)作項目支持,三拓旗劇團創(chuàng)作演出的偶劇,《我的名字叫啊噸》講述了生活在古老而美麗的“阿密寨”的主人公熊貓“啊噸”,因多年前的一場地震不幸成為孤兒。在好朋友們的陪伴下,小“啊噸”一天天長大,可仍然會傷心、會自責,認為如果自己跑得再快一些,力氣再大一點,當初就能救爸爸媽媽了。于是,他有了一個夢想——成為一名運動健將,他要變得像自己的偶像“冰墩墩”一樣強大。但在冒險的旅程中,“啊噸”漸漸發(fā)現(xiàn),他應該成為的不是別人,而是最好的自己。正是這樣一只胖乎乎、圓滾滾,甚至有點蹣跚的熊貓,爬樹卻特別敏捷,劇中的“啊噸”活成了自己最好的樣子,也傳遞出了全劇的另一個主題:要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木偶“屁噸”“騙過”了真小狗
可以容納百人的劇場內(nèi),10位演員不僅要輪番操控偶形,還要以戲曲的身段和技巧完成場景的轉換,演出陣容和形式在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OFF單元中可謂奢侈。影戲、剪紙的運用以及馬戲團班主青如許的川劇造型都極具中國韻味,為了讓“啊噸”更具呆萌的孩童般個性,常常需要由多位演員同時操控‘啊噸’及其手中的道具,演員間默契的配合也征服了來自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韓國等地的觀眾,“感覺演員不是在簡單地操控偶,而是將自己的呼吸和情感都傳遞給了‘啊噸’”,觀眾表示。沒有過多布景的舞臺實現(xiàn)了移步換景,幾個小竹竿呈現(xiàn)的卻是茂密的竹林,這種空靈的假定性和意境,也暗合了中國傳統(tǒng)演劇觀。謝幕時,由于劇場內(nèi)溫度較高以及表演幅度之大,演員身著的暗紅色中式服裝早已濕透,而結束后,他們沒有時間換裝便抱著木偶在劇場門口與游人互動的畫面又成一景。雖已汗透衣衫,但他們還是想利用點滴時間將中國文化以及創(chuàng)作者的智慧傳遞給更多人。為適應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演出時長減到了60分鐘,但走出劇場的法國小觀眾表示,雖然聽不懂語言,也來不及看字幕,但她卻看懂了劇中“啊噸”要告訴我們的,“勇氣和友誼可以戰(zhàn)勝一切。”
在阿維尼翁,路演是劇場演出之外的另一個舞臺,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也使出渾身解數(shù)吸引路人駐足,而‘啊噸’無疑是自帶光環(huán)的那一個,哪怕只是穿著格子襯衫安靜地坐在那里,都會引來游客的目光。在首演前一日的路演中,“啊噸”不僅坐上了旋轉木馬,叼著單頁遞給觀眾,還與游客懷抱的恐龍玩偶比酷,更在日落時分打卡世界遺產(chǎn)教皇宮,留下可愛剪影。劇中將自己扮演成冰墩墩的小狗“屁噸”也成功吸引了路過劇場的小狗的視線,一番試探過后,小狗顯然沒有發(fā)覺“屁噸”的真實“身份”,一步一回頭、戀戀不舍地離開。在劇組接受法國媒體采訪時,“啊噸”不僅時常給正在認真工作的翻譯“搗亂”,還與法國電視臺記者頻頻互動,更為導演趙淼的精彩回答鼓掌。“啊噸”已不再只是舞臺上的木偶,在演員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力,成為了真正的文化傳播使者。
越挫折越有一種珍惜感
雖然十幾年來從未缺席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但每一年的南法之行似乎總有故事。吸取了去年演出時道具延誤的教訓,此次出發(fā)阿維尼翁,劇組演職員將百余件道具甚至木偶隨身攜帶,為了這些道具不被其他旅客的行李擠壓,演員們甚至提前一個小時就站在登機口排隊等待,確保第一時間進入客艙,將其安置妥當。十幾個小時的飛行,由于航路氣流極其不穩(wěn)定,飛機一直在顛簸,大家每隔一會就要起來看一下行李架上的道具,更輪流換班隨時整理。轉機時間不僅是凌晨,還很緊張,馬賽的山火又影響到航班的起降,總之15個小時的旅程很辛苦也很漫長。導演趙淼說:“越挫折越讓我們有一種珍惜的感覺,就像劇中的‘啊噸’一樣,在成長中尋找自我,在尋找中慢慢成長,我們也是一樣。”
劇中偶形的設計者、法國偶劇導演馬若蘭專程趕來看戲,隨劇組一道完成了采風、設計及制作后,6月離開北京時,“啊噸”仍在排練場狀態(tài),還沒有舞臺的雛形,此次是她第一次觀看全劇的舞臺演出。從興奮的表達中能夠感受到她內(nèi)心的澎湃,“從去年7月在阿維尼翁的發(fā)布會到今年的首演,就像是一個漫長的旅程終于走到了終點。這是一次跨文化的合作,演出不僅僅是一個木偶的呈現(xiàn),而是木偶和演員的共同呈現(xiàn),演員不僅僅是木偶的操縱者,更與木偶融為一體,演員甚至通過自己的身體以及舞蹈動作,讓木偶變得更生動。”而此次與中國藝術家共創(chuàng)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團隊合作的精神,“這個過程是把自己融入到這個大家庭里,不管是和導演、演員的合作,還是道具、音樂等舞臺表現(xiàn)形式,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了一起,構成了一個大家庭。”其實“啊噸”大家庭還遠不止于此,這部由法國、意大利、瑞士、中國四國藝術家共同創(chuàng)作的舞臺劇,還將于當?shù)貢r間7月23日晚,在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OFF村舉辦《“熊貓啊噸”閃耀之旅交流會》,屆時,“啊噸”的故事將用多國語言講述給更多觀眾。
攝影/李明澤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