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賴清德尚未踏入紐約領土之際,美國已迫不及待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而大陸之前的預言正逐一變為現實。
那么,賴清德的此次“過境”之旅,有哪些信息值得我們密切關注?而美國的這一系列舉動,又究竟預示著什么呢?
近期,島內剛剛傳出風聲,稱美國可能繼續對臺灣征收高達32%的關稅。緊接著,白宮在7月21日發布消息稱,在8月1日新關稅正式生效之前,或將公布更多的貿易協議,甚至可能追加關稅。
財政部長貝森特也發表言論稱,如此高的稅率旨在迫使雙方達成更優的協議,并暗示關稅有可能會回調至4月2日的水平。
時間點非常巧。
賴清德計劃8月4日“過境”紐約,再轉往中南美洲訪問三國。臺當局原以為這次安排能象征所謂“美臺關系再升級”,但美方的動作,直接打亂了節奏。
不等賴清德起飛,關稅就先砸了下來。
美國方面沒有解釋太多,只說是“回調到4月2日所列稅率”。
而那批稅率名單中,涉及的正是臺灣地區對美出口占比最高的產業——半導體、資通訊、電子零件等。
其中不乏臺積電、聯發科這些關鍵出口企業。
過去一年,中美之間在經貿問題上互動頻繁,臺當局的角色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朝“工具性”方向靠攏。
簡單說,美國不是不知道臺灣的重要性,但他們更清楚——能用多久,是多久
從去年開始,美國通脹高企,制造業指標持續走低。科技供應鏈外移成為政策重點,臺積電赴亞利桑那設廠,就是這套戰略的核心部分。
臺積電赴亞利桑那公司
為配合這一方向,臺積電宣布將在美國追加投資10億美元,提高在美產能。
臺積電宣布在美追加10億美元投資,計劃在亞利桑那建芯片廠,整體投資超100億美元。
共建3座新廠、2座封裝廠和1個研發中心,成為美國史上最大的一筆外資投資。目的是穩住美方,避免被加征芯片關稅。
但就在美方推動科技制造回流、施壓企業投資美國的同時,賴清德依然選擇在8月啟動這次“過境”訪問。
臺媒報道稱,島內有涉外人士評估,賴清德原計劃在紐約或達拉斯宣布采購美國民航客機,還計劃擴大農產品進口、加碼能源投資。
消息同時指出,臺灣“主權基金”可能繼續增持美債。這些動作背后只有一個目的——強化對美綁定,提升所謂“過境外交”的政治含量。
但事情的走向沒那么簡單。美國國內政局正在發生細微變化。
共和黨圍繞特朗普正在重構外交安全班底,一批鷹派智庫成員回流政治核心。
他們不強調意識形態,更強調戰略資源調配。而臺灣的問題,從戰略保障逐漸轉向資源獲取。
如果說2019年美國看重臺灣是“地緣位置”,現在他們更看重的是“技術遷移”。而當“遷移”完成,臺灣在美國眼中就不再是不可替代的角色。
這就是為何高關稅政策能夠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突然恢復。
賴清德此時訪美,恰逢中美博弈關鍵階段,時機敏感。
從2023年底起,大陸在高端制造、綠色能源等領域發力,主動在貿易談判中設議題,美國開始重新評估對華策略。
今年中方在G20財長會上提議加強供應鏈合作,很多國家都支持。美國表面點頭,背后卻很謹慎。
為了維護籌碼,特朗普那邊的人還建議拿臺灣來當籌碼施壓,釋放“強硬”信號,同時為對華談判爭取空間。
所以,這一波對臺加稅,本質上是美方在中美較量中打出的“輔助牌”。
臺灣是目標,更是工具。
這幾年不是臨時應對臺灣問題,而是早就布好了一整套長期策略。
第一步是在國際場合不斷強調“一個中國”,像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亞太經合組織這些地方,反復提醒各國不要給“臺獨”留空間。
第二步是經濟上收緊。以前給臺灣產業一些特殊待遇,現在逐步取消,反而鼓勵臺商去福建、廣東發展。
第三步是軍事上常態化演訓。光是2024年,解放軍就繞臺軍演了多次,其中兩次規模創下新高,幾乎成了日常動作。
第四步是科技上減少依賴。大陸在半導體設備、光刻機材料、EDA軟件等方面持續突破,一邊提高自主能力,一邊推動全球產業鏈重組,把臺灣的優勢慢慢邊緣化。
這種長期塑造壓力,使臺當局在外部空間日益收窄。
針對賴清德“過境”竄美,外交部和國臺辦迅速表態,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臺官方往來,嚴斥“倚美謀獨”注定失敗,強調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立場不會動搖。
在島內,政治氛圍同樣不利于賴清德。親綠的臺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民調,賴清德滿意度跌了5.8%,不滿意度反超,創下上任以來最差紀錄。
分析指出,罷免風波讓他陷入執政困境。島內媒體也批評,他這次“過境”美國可能代價更高、收獲有限,而且美方目前也沒確認行程。
因為此時此刻,美國正在權衡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否要重啟中美高層經濟會談。而臺灣的問題,正在變成一個“不能破壞大局”的次要議題。
中南美洲方面的態度也逐漸清晰。
危地馬拉與巴拉圭相繼發出信號,表態希望與更多國家發展“多元合作關系”。
分析普遍認為,這些“邦交國”正在評估與大陸建立經濟合作的可行性。
臺灣曾以大量金援維護所謂“外交盟友”,但在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互聯等方面的競爭力已遠遠不及大陸。
外交處境日益被動,經濟政策面臨反噬,賴清德此次出訪的意義,已不在“達成什么”,而在“還能撐多久”。
而大陸那句曾被忽視的話——“妥協得不到尊重”——正悄然應驗。
臺灣向美國靠得越近,反而被當成可以隨時“調整”的對象。
賴清德還未啟程,局勢已定,美方冷算計、大陸系統施壓,所謂“過境”不過是舊棋盤上的新落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