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兒子沉迷手機,六親不認
我既焦慮又無力
兒子上初二的時候,學習成績考我們當地重點高中問題不大。
但令我沒想到的是,兒子放寒假的時候,迷上了手機游戲和短視頻,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開學后,他依舊沉迷,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刷一會兒手機才開始學習。
心思都在手機上,學習上很快有了反應,成績下滑的厲害。
初二學習進度快,課業繁重,兒子經常抱怨,說跟不上老師的節奏。
我覺得他就是在給自己找借口:
你要是真有上進心,那就少玩手機,多把時間花在學習上,你自己不努力,怪得了誰?
我就是說了大實話,兒子卻一下炸了毛:你不會說話,就別說,以后你少管我!
后來學校老師提醒我,一定要重視孩子的狀態:
初二落下太多,只能被拖著走,初三再追就難了。我見過好多學生,就因為沉迷玩手機,最終連普高都沒考上。你也要多注意一下!
于是我下狠心要把他手機管好,不允許他隨意看手機。每天晚上,我都要求兒子開著門寫作業,防止他偷偷玩手機。
兒子很不高興,但我和老公態度也很強硬,為了手機,我們全家沒少吵架。
到了后來,他完全不在乎我們的態度了,越來越叛逆,越來越厭學,我們這里拿不到手機,自己就買了個二手機。
我們幾乎無法跟他正常溝通,放學后,甚至明目張膽的抱著手機,不寫作業。
我氣的不行,直接上手去搶,要沒收手機。可兒子卻大力爭奪,我根本搶不過他。
一天晚上,我倆又因為手機大吵一架,兒子使勁關上房門,到了第二天也不開門,最后甚至沒去上學!
那段時間,我真的心力交瘁,各種招數都用上了。講道理、威脅嚇唬、斷網、不給零花錢……通通不管用。
看著兒子沉迷手機,一副六親不認,消極厭學的模樣,我既焦慮又無力。好好的孩子,怎么會變成這樣!?
02
家長越禁止,孩子越沉迷
更加叛逆厭學
在經過學習和咨詢之后,我也終于搞明白,為什么我的責罵、禁止,統統對兒子無效。
當今社會,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機,已經越來越普遍了。
這種沉迷,涉及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有兩大原因造成:
首先,跟大腦發育與獎賞系統有關。
青春期的孩子,大腦發育未成熟。
特別是負責決策、計劃、沖動控制和預見后果的功能,沒有發育到位。
這使得青春期的孩子,更傾向于追求即時滿足,很難直接評估長期后果,抵制誘惑。
而且,大腦的獎賞系統在青春期非常活躍、敏感。
游戲通過精心設計的機制,如升級、得分、勝利、解鎖新內容等,提供強烈、即時的正反饋和愉悅感;
短視頻的精準投放,喜好喂養,正好契合了青少年大腦對刺激和新奇事物的強烈需求,能快速激活獎賞回路,產生強烈的“爽”感。
其次,心理需求在虛擬世界中得到滿足。
青春期面臨著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困擾、自我認同困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等。
手機提供了一個可以暫時逃離這些現實煩惱,進入一個可控且充滿樂趣的虛擬世界。
在游戲和短視頻中,他們可以暫時忘卻煩惱,體驗掌控感和放松。
這些在現實學習或生活中,都不那么容易快速獲得。
尤其當家庭關系緊張,缺乏有效溝通時,孩子更容易轉向手機,尋求情感慰藉。
我也終于明白,為什么兒子寧可挨罵,對抗父母,也無法戒掉手機了。
長期的學業壓力,讓他精神緊繃,在生活中無處釋放。
而我強硬的控制,和逐漸升級的管教手段,又加劇了他的心理壓力,更加依賴手機。
最終,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家長越禁止,孩子越沉迷,更加叛逆厭學。
可見,想要讓孩子真正走出沉迷,家長不能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責罵禁止。
而是要結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有針對性的去解決。
因為這不是簡單的“意志力薄弱”或“貪玩”,而是多種因素交織的復雜現象。
為此,我整理總結了“一個觀點,三個方法”,成功破解了孩子的手機成癮。
所謂“一個觀點”,就是要牢記一個核心觀點:
玩手機不是問題,無節制玩手機才是問題,適度看手機是可以的。孩子玩也是天經地義的,不能剝奪孩子放松的權利。
在這個基礎上,還要采用科學的方式去幫助孩子合理使用手機,3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03
3個方法
成功破解孩子的手機成癮
01家庭契約法:孩子跟家長要達成手機使用共識,互相尊重,嚴格執行
很多家長跟孩子的爭執、沖突,往往是因為雙方沒有達成“真正的共識”。
比如手機可以玩多久,一周的時間怎樣分配,周末如何管理,都缺乏清晰的要求。
家長看到孩子玩手機,會下意識的揣測:他已經看了很久;我沒看見的時候,他不一定怎么玩。
于是張嘴就是說教、數落,自然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委屈情緒。
家長越是管教、嘮叨,孩子越想對著干,更要維護自己的權利。
家庭契約法,可以有效化解矛盾,規避雙方的心理落差。
找一個氣氛和諧的時間,跟孩子一起探討,如何合理使用手機,以及管理手機的必要性。
讓孩子明白,父母不是完全禁止你玩手機,而是希望你能勞逸結合,學會自我管理。
我坦誠的告訴他:
你自己接受去上中專的結果嗎?反正我內心其實不接受的,如果你就是那個水平,我會接受。
但你一直很優秀,本可以考重點高中,就因為沉迷手機,現在學習成績下降了,跟我們的關系也搞得很緊張,值得嗎?
兒子沉默了。
經過一番探討,在明確“玩手機不是罪”的前提下,我們達成了共識——“我不是來管你,而是我們一起面對手機這個問題,引導你學會管住自己!”
周一到周六,完成作業后,可以玩1小時;
周日可以放松1天,自己隨意安排,晚上10點結束。
上課期間、寫作業期間、晚上10點后,是絕對不能玩的。
禁用手機期間,全家要一起遵守,都不能用手機,放在公共停機坪。
因為兒子參與了制定契約,他即使再戀戀不舍,也會把手機送到客廳,沒有對抗情緒。
而我也遵守約定,不再隨意的詢問、催促。親子關系,也在你尊重我、我尊重你的氛圍里,變得融洽了很多。
02替代活動法:用健康的運動,滿足孩子大腦和心理的需求
孩子玩游戲也好、刷短視頻也好,都是一種替代活動,因為他們需要娛樂。
為什么現在孩子這么容易手機成癮?
因為他們可以進行戶外活動,各項運動的時間和機會都太少了。
所以,家長完全可以用健康的運動,進行替代活動,來滿足孩子的娛樂需求和心理需求。
哈佛大學教授所著的《運動改造大腦》中指出:
運動不僅可以讓身體更健康,還可以增強大腦功能并完善其結構,讓我們更聰明。
除此之外,運動還通過分散注意力、緩解肌肉緊張、增加大腦資源、提高恢復能力,來跑贏焦慮。
通過運動激活大腦,會刺激三大物質的出現:內啡肽、血清素、多巴胺。
創造大腦良好環境后,孩子不僅會更聰明,學習效果好,專注力和記憶力也會得到提升。
我沒有要求兒子放下手機去學習,而是引導他嘗試其他放松放松,走向戶外,開始各項運動。
打羽毛球、跑步、網球、游泳,在真實的世界中揮灑汗水,對抗競爭,取得勝利。
這樣的快樂和成就感,是在虛擬世界中無法比擬的。
一個多月下來,他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從中積累了自信,斗志和勇氣也隨之被激發了。
周末,兒子越來越多的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運動上,手機已經缺乏原先的吸引力了。
學累了,心情煩悶,就出去打打球,游泳跑步,一個小時后回來,負面情緒已經排解的煙消云散。
人的自信和成就感,也是這樣一點一點鑄就的。
當孩子親身體會了付出帶來收獲的滋味,他就不會懶惰。而體育運動,就是達成這一循環最簡單、直接的方式。
03真誠溝通法:少批判,多理解,多傾聽
傾聽、理解孩子,非常重要。特別是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大腦發育不成熟,情緒容易失控。
一遇到問題就說教或指責,往往適得其反,反而會激活孩子的防御機制。
當孩子行為不規范,或者犯錯時,家長不要情緒上頭,立刻開始指責數落。
而是跟孩子真誠的溝通,站在他的角度,詢問他發生了什么, 跟他共同思考、應對。
通過建立家庭契約,用運動來替代后,兒子的手機問題已經好了很多。
但成長和改變不會一帆風順,兒子也總有反復,出現情緒問題,對學習提不起勁兒。
我沒有想當然的去指責他,質問他,因為這會激起他的防御心理。
而是去看見他的感受,真誠的溝通:
最近看你情緒不好,是不是有什么煩惱呀,我能做點什么?
在充滿理解和接納的氛圍里,兒子也愿意放松下來,跟我溝通:
跟某個同學鬧了矛盾;學業壓力大,有點著急;心里有很多要做的事情,著急煩躁又不知道從哪開始,等等。
了解了原因,我們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經驗,引導孩子解決,這也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情感支持。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兒子在我的引導下,成功擺脫了對手機的沉迷,轉身投入到真實世界的拼搏當中。
事后聊起當時他對手機的“死命守護”,兒子都覺得不可思議,自己當時怎么會沉迷成那個樣子。
這段親身經歷也足以說明,解決游手機問題,需要耐心、理解和綜合性的策略。
只有幫助孩子建立更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滿足了他們內在的心理需求,手機問題才能真正化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