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第3兵團,在19兵團之后入朝,是第四支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主力部隊。解放戰爭時該兵團司令員為陳錫聯,但陳錫聯被調到炮兵部隊了,同出二野的名將陳賡在國內治傷,也暫時沒到位,所以第3兵團實際由副司令王近山負責指揮。
1951年3月王近山到志司開會,豪情萬丈。他本來就是作風高調、性格開朗的戰將,現在能跟實力強勁的美軍正面較量一番,自然非常興奮。在志司會議上,王近山公開表了決心,說這次3兵團至少要殲滅美軍一個師、俘敵5000人!
如果是在之前的國內戰場上,第3兵團完全有這個實力,十幾萬大軍消滅敵人一個師,還不是手拿把攥?若對手是韓軍,王近山這樣講也同樣不過分,可他口口聲聲說要抓五千美國兵,似乎就有些過于自信了。
王近山剛到朝鮮,他在國內時,只知道此前志愿軍打得很不錯,卻對美軍的客觀實力不夠了解。在第五次戰役之前,志愿軍俘虜的聯合國軍官兵總數,也僅有5300余人;王近山一來,就能一戰抓五千俘虜、并且還是美軍?而且前四次戰役中,沒有哪個志愿軍兵團能消滅美軍一個整師,最佳戰績為殲滅“北極熊團”,由第9兵團創造。
王近山這句話說出來后,彭老總是高興的,他對勇將王近山的志氣很滿意,畢竟氣可鼓不可泄。但幾個副司令和兵團司令員,卻坐在那里面面相覷,一時間沒有人講話。特別是“大膽將軍”韓先楚,他的軍事自信可不比王近山低,聽完王近山的表態,竟也低著頭沉默不語,不知道說什么好。
志愿軍第一副司令鄧華,見大家都不回應,率先打破了沉默:近山同志,四次戰役之后,美軍針對我們的運動打法,戰術上已經有了明顯調整;現在咱們殲敵的難度,比剛入朝時加大了,第五次戰役還是要穩扎穩打。
鄧華作為軍政全能的干部,講話就是這么到位,水平很高。他既說明了戰役背景及變化,又沒有直接駁了王近山的面子,用這種方式提醒他保持務實低調,準備接下來的大戰。
可事后我們知道,王近山的表態,確實有些輕率了。第五次戰役我軍的損失要大于聯合國軍,且不說殲滅美軍一個整師,或者抓多少俘虜的目標,就連第3兵團所轄的180師,撤退時都遭到重擊,損兵數千人。王近山作為兵團指揮員,自然是有相當責任的。這已經不是話說大了沒面子的問題,甚至有些“反噬”的味道。
戰前在志司開會時,無論13兵團的鄧華、第9兵團的宋時輪,還是19兵團的楊得志,資歷都在王近山之上;王近山守著這么多兄弟部隊的指揮員,稱第3兵團要打出什么樣的輝煌成績,太托大了,這里面只有他是兵團副職代行職權,卻搞得大家一聽一個不吱聲。
不過王近山吃了這次教訓,后面發揮越來越好,1952年著名的上甘嶺戰役,老二野的部隊發揮了關鍵作用,秦基偉、李德生都是前線的中流砥柱,王近山則是他倆的共同上級。直到1953年朝鮮半島實現停戰,王近山才回到國內。
1955年全軍授銜,以軍事能力出眾著稱的王近山,只被評為中將,多多少少跟朝鮮戰場的經歷有些關系。上司陳賡在朝鮮的時間并不長,如果王近山指揮第3兵團戰績更好一些,他很可能在1952年成為正兵團級將領,三年后獲得上將軍銜的概率或許大大增加。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