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從涂鴉說起。
沿著蘇州河拐進莫干山路的轉角,最先撞見的是變電箱上的一幅涂鴉——簡筆畫人像漫不經心,像誰在匆忙中甩下的簽名。再往前走,斑駁墻面上疊著層層覆蓋的涂鴉,新的蓋過舊的,卻總有些倔強的色塊從縫隙里透出來,像時光留下的筆觸。
這就是M50,像塊倔強的油彩漬,留在上海急速更新的城市畫布上。你能在地圖上找到它的地址,也能在資料里讀懂它的歷史,但要真正“認識”它,或許得換種方式:選個尋常的下午,一頭扎進去。
當我們想和上海M5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斌聊聊“空間”這種宏大概念時,他擺擺手,說更愿意講講這些人、這些事——它們才是構成M50的聲息與脈搏。
做一名空間生態的“園丁”
俗話說:“出名要趁早。”M50幾乎是中國最早的創意園區,從誕生起就帶著“自發”的野生力量。1999年,上海春明粗紡廠因紡織結構調整停掉主業;2000年起,藝術家們憑著敏銳的嗅覺,發現了這片工業遺存。老廠房改造的獨特空間、聚集的藝術家、先鋒的藝術氛圍,讓它成了稀缺地標。2004年,美國《時代周刊》將其推薦為上海城市旅游地標,熱度一度達到高峰。2008年,互聯網還在發展階段,M50就已是不折不扣的網紅打卡地,外國游客手持旅游指南,從黃浦江畔一路Citywalk到蘇州河。
但隨著城市發展,越來越多創意園區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它們或依托更便利的區位,或側重不同運營特色,新一代網紅地標尤其擅長用“打卡場景設計”“話題營銷”在社交媒體上制造流量。而依托早期線下口碑和傳統媒體推薦的M50,在社交媒體上的聲量漸漸淡了。
當流量邏輯逐漸主導創意園區的生存法則,避免同質化、找準定位成了重中之重。在周斌看來,M50的核心關鍵詞是“藝術”與“在地性”,運營邏輯絕不能脫離這兩點。“一個園區自發生長時,會像大樹般迅速枝繁葉茂,滿是生機。可脆弱也藏在這份蓬勃里——哪天缺了陽光、少了水分,或是樹皮被生生割掉一圈,可能轉眼就枯萎。所以我總覺得,管理園區就是培育生態。作為‘園丁’,得時刻關注那些必不可少的元素:土壤、陽光、清新的空氣、樹木生長的養分;還要小心護住樹根不被鋸斷、樹皮不被剝落。”
土壤、陽光和空氣
作為完整的工業建筑群落,M50像上海工業變遷的縮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紗廠、公私合營后的毛紡廠、國營時期的職工宿舍、浴室、食堂……每棟建筑都帶著特定時代的印記,層層疊疊。”在周斌眼里,這種歷史的延續性,正是藝術家們看重的。他們對時光的沉淀比常人更敏感,能從社會的一個切面,望見十年、二十年后的未來。
周斌剛接手M50時,就遇上知名畫廊出走的風波。但他清醒地知道,真正的“主干”是這片土地本身,以及它承載的集體記憶。“不管誰離開,M50的根基不會動搖,它永遠是這個領域里獨一份的存在。”他始終相信,只要土壤還在,新的生命總會生長。
但光有土壤不夠,陽光與空氣的滋養同樣重要。2015年的M50,更像一座“封閉”的藝術孤島,彌漫著“生人勿近”的工業風疏離感。在周斌看來,這種姿態無異于慢性自殺:“園區沒了人氣,離失去生命力就不遠了。”
于是他策劃了“打開”主題活動,核心是打破物理與心理的圍墻。籌備半年后,第一屆以“未來藝術形態與人工智能”為主題的活動一亮相,就引爆全城熱情,效果遠超預期。
“打開”人氣后,系統性的業態調整慢慢鋪開。周斌沒想著一刀切,他的想法很簡單:找到適配的形態,核心是抓準“需求變化”——既要看到買家群體的迭代(比如年輕人的審美與消費習慣),也要明白市民、游客對園區的期待不再是單一的“看藝術”。一方面,把遇到“瓶頸”的傳統畫廊慢慢調成復合型空間;另一方面,保留純粹做藝術、做學術的畫廊,它們專注服務收藏群體,像給園區筑牢根基。不僅如此,他還琢磨著讓更多空間跳出單一物理屬性:“既能當畫廊,也能辦活動,開咖啡館、賣文創都行——藝術不再是擺在那兒的陳列,而是融進空間的創意與想象,成了有活力的綜合載體。”
讓空間“有根地生長”
“我的判斷依據不是自己懂不懂,而是它是否符合市場趨勢,有沒有真正的生命力。”引進和培育新業態時,周斌從沒想過“標準化復制”,而是培育“有根地生長”——讓每個帶著主題基因的空間,慢慢融入園區整體生態。
像隨處可見的連鎖品牌,M50堅決不引進。周斌說:“這毫無意義,既承載不了在地文化,也體現不出園區獨特性。”他要的是有靈魂的“主題性載體”。比如Nod Café,背后是文創設計團隊,還連著黑膠唱片文化;PEARLONA大客廳更妙,集畫廊、設計師品牌集合店、珠寶展示廳、咖啡廳于一體。
空間可以有復合功能,但所有功能都得服務于“藝術社群”這個核心,絕不能成為亂糟糟的雜貨鋪。當在 M50 舉辦的藝術書展一票難求,主辦方為保證觀展體驗,立刻停售現場票。周斌不僅不干涉,還主動協調了四五個畫廊和所有公共區域,免費給他們用,讓活動能更完整地呈現。因為他看到了對內容和社群的珍視:“要相信專業的人,相信專業的市場,相信眼前的事實。我雖然不懂,但確實有很多人喜歡,他們的喜歡,就是我該關注的核心,道理就這么簡單。”
“我們慢慢培育出一批有情懷、有主題,在各自領域能垂直深耕的從業者。他們分布在藝術、文化、設計等領域,都是有影響力的領軍者,是核心生態圈的重要部分。”周斌說。工業設計領域有丁偉,時裝設計領域有華娟,家具設計領域有侯正光;藝術圈有谷文達、薛松等知名畫家,年輕一代藝術領軍人物有吳亦森、念子軒等;還有小猴科技的劉力丹、做品牌咨詢策劃的法國朗標團隊等,都是各自領域的領軍者。
園區里的小個體也各有各的意思。比如尺八領域的豆子老師,沒專業背景,全靠自學,卻是國內尺八研究的核心人物。“國內深耕尺八的不超過10人,他能排進前十。”周斌笑著說,“尺八文化發源于中國,如今在日本發展得更好,而豆子老師就在這里默默堅守這份傳承。”
當這些有趣的靈魂在同一個地方扎根,園區氛圍就變得特別松弛——各得其所,又彼此呼應,這就是最好的生態。
一個“烏托邦式”的藝術村落
這種“松弛感”,最終化作M50最迷人的日常。這里像個能隨時“串門”的社區,藝術家們在此社交、小酌、閑談、運動,工作與生活自然而然地交融。“藝術家的社交圈其實都圍著這里轉,”周斌說,“他們的買家總會來工作室拜訪,在這里吃飯、交流,也會帶客人去別處轉轉。我們把這個‘村落’建好、維護好,大家自然舒心。”
“堅持高標準的好處是,長遠來看,人們會沖著口碑來。他們會發現,再難找到比這里更合適的地方——氛圍也好,創業環境也罷,都是獨一份的。”M50的生態本身就是壁壘,其他地方就算硬件拆開看不差,沒有這樣完整的生態系統,終究不一樣。這里像個大家庭,園區里還有個羽毛球館,每天下午2點到5點免費對所有商戶開放,既能鍛煉身體,也能拉近距離。
網紅效應會退潮,單純的商業打卡難以長久,但M50靠的是內容——展覽常換常新,總有新東西可看;游客能停下來交流、體驗,商戶能在生態中互利共贏。
“我們園區就是牢牢抓住核心,專注做好自己,和同頻的人合作,不斷強化聯結。世界各地的地方那么多,真正能讓人記掛、留下深刻印象的沒幾個。大多數人不過走馬觀花,轉頭就忘。如果能讓游客來了還想再來,我們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周斌說。
老建筑的外墻上,新涂鴉會在某天悄然覆蓋舊跡,像植物新陳代謝般自然。展覽海報隨季節輪轉,訴說著空間里的新故事。
經過店鋪門前,常會撞見出其不意的巧思,透過玻璃櫥窗,能瞥見空間一角:或許是藝術裝置,或許是復古相機,又或是擺著中式家具的庭院。
就連自然也在此扎根。一只橘白相間的貓,正沿著爬滿常春藤的墻沿漫步,在建筑間穿梭。
而這一切,都讓藝術在不經意間,長成了生活本來的樣子,也成了M50最鮮活的脈搏。
文 | 汪哲慧 趙明達
排版 | XG 審核 | 林瑩
更多精彩專題
創刊44周年
www.ad-cn.net
視頻號模板,只能用同步方式上傳到公眾號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