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北京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的名校育人效應,“2025北京大學·中國美術學院藝術思政實踐暑期交流項目”在中國美術學院舉行,項目由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專業基礎教學部共同主辦。
6月27日至7月1日,為期五天的交流項目圍繞 “和美相遇”“詩畫江南”“文明輝光” 三大版塊展開,每一個版塊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育人內涵,串聯起兩校學子的實踐之旅。
參與此次交流項目的北京大學同學分別來自政治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理學、生物科學、管理學等多元專業方向,我校參與學員同樣涵蓋了美術學、設計學、戲劇與影視學學科方向在校學生。兩校學子共同打造沉浸式藝術實踐體驗,共探“大思政”創新路徑,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管理學科的前沿視角與思維模式帶入藝術現場,讓不同專業背景的青年在實踐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真正實現了“思政+藝術+科技”的深度融合。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傅巧玲、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副院長李泊橋、元培學院學工辦公室和中國美術學院專業基礎教學部相關負責人及二十余位教師參與活動。
版塊一 :和美相遇
開端
身體劇場 — 知覺游戲
授課教師:龔 嘯 管博揚
課程助教:郭望昭 張媛媛 管博揚 王佳鑫梁 冉 肖澤鑫
6月28日,象山校區帕加馬雕塑館內,通過一場名為“身體劇場—知覺游戲”的工作坊,同學們率先破冰。專業基礎教學部龔嘯老師以數字媒介為軸,現場演示如何將繪畫筆觸實時“轉譯”為聲音,讓黑白線條化作旋律起伏。兩校學生在肢體與媒介的交互中,體驗用耳朵“看”畫、用身體“聽”音。“把紙上的創作轉化成音律,打破了我對藝術形式的固有認知”,國美基礎部章一文同學說。北大元培學院王昕云則感嘆:“當畫面被解構為節奏與和聲,我才真正體會到跨媒介創新的能量。”這場跨越視覺與聽覺的實驗,為后續“藝術思政”系列課程的展開奠定了開放的感知基調。
知覺游戲體驗與互動現場
為藝術戰
參觀中國美術學院校史館
講解人員:余厚涵
活動助教:郭望昭 張媛媛
推開象山校區校史館的大門,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泛黃的照片、斑駁的教具、前輩大師的手稿與畫作依次鋪陳,串起97年薪火相傳的國美故事。講解員娓娓道來,同學們在“國立藝術院-國立藝專-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的脈絡中,看見烽火中創校、改革中蝶變、新時代騰躍的壯闊征程。感悟藝術從來不是孤立的“小我”,而是與國家、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大我”。
歷史的長河奔涌至此,化作同學們心中的火種。大家相約:以敬畏之心深耕藝術,以熾熱之情投身教育,讓先輩點燃的火炬在新時代青年手中燃燒得更亮、更遠。
兩校師生參觀中國美術學院校史館
共享
6月28日傍晚,兩校學生齊聚象山校區青年文化社區共創空間,圍坐共話青春。從初見的拘謹到暢談的歡笑,這場共享之夜因對藝術的共同熱愛將大家迅速聯結,圍繞著各自的學藝趣事和校園見聞,同學們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友誼的種子悄然生根。活動尾聲,同學們互留聯系方式,期待著未來能進一步交流,這不僅為后續活動鋪墊了良好的基礎,也讓每個人心中都洋溢著對未來友誼的美好期待。
兩校同學互動交流與分享
版塊二:詩畫江南
中國手藝
釉生花 — 陶瓷釉上彩
指導教師:戴雨享
授課助理:鄒子昕
課程助教:蔡曉婷 杜雨欣 李陳瀅 肖梓盛 酈 帆 蔣智偉
6月28日下午,手工藝術學院的報告廳化身“流動彩窯”,兩校師生透過高清顯微照片與窯址標本等文獻資料和實物案例,速覽了宋元明清釉上彩的“色譜演變史”。一時間,傳統纏枝、當代幾何、抽象色塊交相輝映,陶瓷素坯被青春重新點燃,古老的釉上彩在當代語境里煥發新生。
“釉上彩”繪制體驗課程現場
觸之美—陶藝拉坯
授課教師:毛夏平
授課助理:蔣智偉
課程助教:蔡曉婷 杜雨欣 李陳瀅 肖梓盛 酈 帆
釉上彩繪制課程結束后,在手工藝術學院毛夏平老師的示范指導下,同學們開始了“與泥對話”。掌中濕潤的泥團此刻被賦予呼吸,從泥料配比到成型技藝,從施釉要訣到燒制工藝,陶瓷藝術的傳統繼承與當代新語,匠心精神與工藝美學,均在“勞作上手”中被青年一代所領悟與理解。
陶藝拉坯示范教學
“陶坯形態各異、雖顯稚嫩,卻飽含著我們對傳統工藝的理解”,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學生吳樂感慨道,“當指尖在旋轉的陶泥上留下痕跡時,我們才懂得毛老師說的與泥對話——原來最質樸的泥土里,藏著最生動的藝術語言。”
北大同學“勞作上手”拉坯體驗
西湖志
參觀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瞻仰蔡元培雕像
參觀潘天壽紀念館
參觀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黑神鑄煉” ——「黑神話:悟空」藝術展
帶隊教師:陳超歷 文 思 夏旭林
活動助教:劉 堯 酈 帆
6月29日上午,兩校師生齊聚西子湖畔的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師生們懷著崇敬之情瞻仰了蔡元培先生雕像,并聆聽專業基礎教學部陳超歷老師講述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及兩校血脈相連的歷史淵源。
隨后,大家來到潘天壽紀念館進行藝術考察,共同鑒賞館內珍藏的潘天壽代表作品《夢游黃山圖軸》等。潘天壽先生作品以筆線為間架,故以線為骨,其 “強其骨” 理念,既是對中國畫筆墨精神的深度提煉,也是對民族文化品格的藝術詮釋,啟迪眾人將藝術創作與個人修養、社會責任相聯結,實現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兩校師生瞻仰蔡元培先生雕像并合影
潘天壽紀念館展廳及故居參觀現場
本次藝術思政實踐交流活動還特別安排了兩校師生共同參觀“黑神鑄煉——「黑神話:悟空」藝術展”。展覽打破數字藝術的虛實壁壘,在實體空間重現游戲中的經典敘事與角色、場景、道具,以無盡的視覺想象構筑豐沛的圖像系統,呈現出了諸多中華傳統美學在當代的極致表達。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學生田恩同在現場感嘆道:“展覽堪稱一場東方美學的當代演繹,那些既熟悉又新奇的視覺符號,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蓬勃生命力。”
兩校師生參觀“黑神鑄煉——「黑神話:悟空」藝術展”
象山望鏡
象山采風 — 互見共繪
授課教師:古 榕 譚小妮 方贊茹 張 超
課程助教:肖梓盛 張媛媛
6月30日上午,由中國美術學院專業基礎教學部古榕、譚小妮、方贊茹、張超等4位老師共同授課,兩校師生展開“象山望境”主題寫生,攜手探尋象山校園建筑的空間韻律與自然生機,在流動的探索與沉浸的創作中,交織出一幅生動的采風圖景。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學生張之閱分享道,“此次采風不僅定格了細雨江南的詩意瞬間,更讓兩院學子在墨色交融里,心手相連、情誼日深。”
兩校師生于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采風寫生
水墨之鏡
書畫品藻 — 國畫書法創作觀摩
詩意心靈 — 水墨小品試制
青春之歌 — 集體創作共繪共創
授課教師:陳超歷 王 異 王開通 卞文學 張淳澈
課程助教:郭望昭 劉 堯
宣紙鋪展,墨香氤氳。在專業基礎教學部陳超歷、王異、王開通、卞文學、張淳澈等5位老師指導示范下,兩校學子執筆運腕,體驗書畫之妙。在提按頓挫間臨摹生肖碑帖,在橫豎撇捺的起承轉合中感受漢字承載的文明厚重,在梅蘭竹菊的寫意勾勒、山水云煙的潑墨渲染中體悟東方美學精神。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學生朱漁說:“‘水墨之鏡’藝術之旅中,老師們深入解析筆法墨韻、構圖章法,更深入探討作品背后的美學意蘊與傳統精神,讓我領略到中國水墨藝術的精妙與魅力。”
兩校師生共繪共創活動現場
青年座談 — 為天下先
座談人員:中國美術學院及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學生
活動助理:肖梓盛 郭望昭
6月30日晚,象山校區青年共創社區迎來了一場思想碰撞的象山會議,兩校青年學子們圍繞“為天下先”的主題展開深入交流。同學們立足各自專業背景,就新時代青年責任展開熱烈討論。探討“先”精神的當代內涵——既要有敢為人先的創新勇氣,更需心系天下的責任擔當;針對藝術創作邊界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展開辯證思考,探討科技浪潮下藝術本真的守護之道;分享跨學科融合的創新實踐案例,展現藝術與科技、人文等領域的碰撞融合。
象山會議“為天下先”主題探討與交流
版塊三:文明輝光
良渚探源
參觀良渚博物院
帶隊教師:胡曉東 張建中 夏旭林 鄭 亮
活動助教:劉 堯 酈 帆
穿越五千年,對話文明之光。6月29日下午,兩校師生走進良渚博物院,駐足凝視“玉琮王”“刻畫符號”等文物珍品,真切觸摸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及文化精髓。隨后,師生一行來到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參觀了校內展陳的部分畢業作品,真切感受中國美術學院的自我更新與迭代,以及與時代和社會同頻共振的學術主張與使命擔當。
兩校師生參觀良渚博物院及合影
畫說黨史
參觀中國美術學院黨建文化長廊
紅船精神宣講
授課教師:何紅舟周 勇
課程助教:陳華秋 伊嫣然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兩校師生在象山校區開展“畫說黨史”主題活動。作為兩校2025年藝術思政實踐暑期交流項目的重要環節,此次活動通過藝術與黨史的深度融合,為新時代思政教育注入了創新活力。
中國美術學院黨建文化長廊猶如一座知識寶庫,以現場近2萬文字、150余張圖片,結合燈光、音效和多媒體技術,為兩校師生打造出一本多角度、立體化的國美黨史“教科書” 。現場,專業基礎教學部造型分部教工黨支部書記周勇以中國美術學院的發展歷程為經,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思想為緯,為兩校學子揭開了一段藝術與家國同頻共振的壯美史詩。
兩校師生參觀中國美術學院黨建文化長廊
本次活動還特別邀請到油畫作品《啟航——中共一大會議》的創作者、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何紅舟主講《師德相傳 畫說初心》專題黨課。何紅舟教授以藝術家的獨特視角,詳細解讀了油畫作品《啟航》從構思到完成的創作歷程,重點分享了其將畫面視角從“下船”轉為“上船”的關鍵性轉變——重構畫面敘事,實現從記錄歷史到詮釋精神的升華。何教授同時還為大家講述了中國美術學院“九零塑九零”培養青年人才的動人故事,展現了一代代國美人堅守文脈傳承,倡導創造力培養與社會責任擔當雙重實踐的育人精神。
《師德相傳 畫說初心》專題黨課授課現場
友誼長青
中國美術學院“夏之旅”作品展示
活動尾聲,中國美術學院專業基礎教學部與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的同學們,在“夏之旅”作品展示現場共同分享了此次實踐活動的藝術創作成果。作品凝練了同學們的靈感與創意,也象征著兩校之間深厚的友誼。通過這一溫馨而富有意義的環節,兩校藝術思政與潤育青年的實踐交流得以升華,寄寓兩校情誼長存。
中國美術學院“夏之旅”作品展示與合影留念
北京大學 中國美術學院
藝術思政實踐暑期交流項目
活動時間
2025年 6月27日 ~ 7月1日
活動版塊
和美相遇
詩畫江南
文明輝光
為藝術戰/身體劇場/中國手藝
西湖志/象山望鏡/水墨之鏡/象山會議
良渚探源/畫說黨史/友誼長青
總顧問
傅巧玲 曹曉陽
總策劃
李 猛 程劍光 李 沐
項目策劃
童玲君 孫飛宇 李泊橋 李軼軍
項目統籌
文 思 何林憶 陳玉瑩 姚 垚 夏旭林
學術特邀
何紅舟 戴雨享
項目執行
胡曉東 周 勇 陳超歷 王 異 王開通
卞文學 張淳澈 龔 嘯 古 榕 譚小妮
方贊茹 張 超 肖 雄 徐躍恬 魏曉娜
鄭 亮 吳詩倩 宋山杉 張鼎力 葛曉嬋
王顥睿
項目助理
張媛媛 劉 堯 肖梓盛 郭望昭
酈 帆 伊嫣然 陳華秋
中國美術學院專業基礎教學部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支持單位
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
潘天壽紀念館
來 源|專業基礎教學部
編 輯|孫彩宇 戴佳杰
責 編|周 慧 童戈辛 文 思
審 核|方 舟 童玲君
中國美術學院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國美學術通訊”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體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