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關注懷化
從芷江縣城驅車至東郊一公里,便可看見一塊寬闊的空地,這里,便是芷江機場舊址。
80年過去了,彼時的機場老跑道已消失不見,只留下幾個斑駁痕跡的巨型石磙,這是抗戰歷史的鮮活見證,靜默地訴說著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的堅韌與不屈。
(芷江機場擴建現場)
一次修建,三次擴建。抗戰時期,近兩萬民工在芷江以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空中堡壘”——芷江機場,書寫了抗戰史上悲壯的一頁。
為何選擇在芷江修建機場
1934 年,著名軍事家蔣百里在所倡導的御日國防建設中,就極力主張“中日戰爭爆發后,中國空軍基地宜設在云南昆明,戰時大本營宜設在湘西芷江、洪江一帶。”
1934 年,蔣介石在圍剿中央紅軍的同時,于12月1日電諭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為將來綏靖川湘黔三省邊境計。”原定在洪江修建的機場因受地形限制,不能擴大,改令在芷江修建飛機場。
于是,從1935年開始,國民政府就組織人員對機場地形、范圍進行勘察,但由于勘察技術力量薄弱,進展遲緩,曾一度擱置起來。
1936年7月,日本占領東北,入侵華北,想要進一步鯨吞中國的野心越來越明顯。鑒于此種背景,機場的勘察工作又重新開始。
當年7 月上旬,芷江城東校場坪被定為修筑芷江機場地址。10 月,機場的興建方案確定,即以教場坪為基礎,擴修成一個 800米見方的停機坪。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為配合中美空軍作戰,根據時任中國航空委員會顧問的前美國空軍退役上尉飛行員陳納德對芷江機場的考察報告,國民政府決定將芷江簡易機場擴建為可起降重型轟炸機的永久性機場。
1937 年11 月初,湖南省主席何鍵電令芷江:“即刻征調民工5000名擴修芷江機場,由原來800米見方擴修為1200米見方,限期竣工。”
1937 年 11 月,國民政府由南京遷都重慶后,深感芷江這個“黔楚咽喉、西南門戶”對捍衛大西南后方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因此要求芷江機場擴建時間在3個月內完成,新建機場在半年內完成。
背負肩擔,螞蟻啃骨頭
據了解,芷江機場此次擴修任務包括跑道、停機坪、排水道、機窩及隱蔽彈藥庫等,工程十分浩大,加之湘西雨水較多,時間緊迫,決非芷江一縣之力可為。
(芷江機場修建工地)
1937年11 月下旬,湖南省主席何鍵責令駐黔陽的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速從所屬的芷江、 麻陽、 晃縣、 黔陽等4 縣及周邊的靖縣、會同、辰溪、溆浦、沅陵、鳳凰、瀘溪,按壯丁人數各征調3000至5000人趕赴芷江搶修機場。
但國民政府所撥經費不足,實際參加擴修芷江機場的僅有芷江、麻陽、晃縣、黔陽、會同等6個縣,民工總數達1.9 萬余人。
國家危難之際,1938年1月初,各地民工帶著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陸續到達,投身到機場建設之中。1 月12日,芷江機場全面開工擴修。當日一大早,所有民工攜帶自備的鋤頭、簸箕,從四面八方涌入施工現場。
埋頭、用力,挖土、運土、滾壓……在芷江飛虎隊紀念館,記者見到了一張拍攝于 1938年的照片。民工個個都保持著一致的動作和姿勢,場面令人震撼。
(芷江機場修建工地)
“當年修建機場幾乎完全沒有機械,只能采用人海戰術。 ”芷江文史工作者唐成云介紹,參加擴修機場的民工勞動強度極大,挖土、運土、滾壓等繁重勞動,全靠人工挖掘、背負、肩擔。數萬名民工以“挖高填低”的原始方式平整山地, 最深處需填埋3-4米厚的土層。每填高40至50 厘米,就用大石磙反復碾壓夯實。
施工現場,號子聲此起彼伏,那是民工們團結一心、鼓足干勁的吶喊。尤其是那些石磙,輕的4至5 噸 , 重的達 30至40 噸。一個石磙,通常需要上百名民工雙手握緊套在石磙架的麻繩,身體保持向前傾斜姿勢。隨著號子聲,大家齊聲發力,向前拉動,石磙才慢慢轉動起來。
(芷江機場修建工地)
中美混合團第 5 大隊美軍飛行員賈維特后來回憶道:“一臺滾輪由 3 至 4 排的工人來拉,每排大約 25 到 30 人,你沒有見過成千上萬只螞蟻雄兵堆成的蟻堆,他們看起來就很像。”
陳納德在他后來所著的回憶錄中也寫道:“我同中國勞工一同住了兩個星期,這些中國人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平山整地。”
時間緊,任務重。為了保證芷江機場按時完工,芷江采取“全民總動員,老少齊上陣,學校童子也參加”的特殊戰時措施,動員在家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兒童都加入到擴建機場的行列中。由于勞動強度大、營養不足,加上霍亂流行,1.9萬余名民工就死了 5000 余人。
(芷江機場修建工地。本文圖片由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館藏)
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
1938年10月,芷江機場竣工。當時,正值武漢陷落,中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芷江的重要戰略地位也不斷提升。
虎嘯長空,劍指蒼穹。芷江機場不僅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見證地,亦是中美空軍攜手抗日的“功臣”,譜寫了一曲曲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凱歌。
從1938年冬到1945年10月,先后有前蘇聯志愿軍中隊,美空軍第十航空戰斗機隊、運輸機隊,中國空軍第四大隊、第五大隊等空軍部隊進駐芷江機場。
1944年初至1945年8月,中美空軍的大批鯊魚式、野馬式、黑寡婦式戰斗機、偵察機、中程 B-25 型轟炸機、大型C-46 式運輸機聚集在芷江機場,最多時達 400 架。
在抗日烽火中誕生的芷江機場,是中美空軍協同抗擊日寇的重要戰略基地。駐在芷江機場的空軍部隊負責奪取制空權、空戰殲敵,并擔負著對日軍粵漢、湘桂等鐵路,公路運輸線及長江、湘江、洞庭湖等處的水路運輸線的轟炸和封鎖,切斷日軍后方補給,阻滯其南下西進行動和支援中國陸軍地面部隊作戰任務。
“芷江機場當時中方的代碼叫‘紅巖機場’‘湘西某機場’,日本的軍方代碼叫“萬能之王”,這個機場就成了當年盟軍在中國的第二大機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告訴記者。
隨著抗日硝煙的散去,芷江機場這座抗戰英雄機場也退役了,并整整沉睡了60年。直到2005年12月19日,芷江機場正式復航,圓了懷化乃至湘西地區人民多年的夙愿。
歷史的意義,在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五溪兒女從來不曾忘卻在芷江這片熱土上飽蘸熱血寫下的抗戰精神,我們要銘記那些民工們為國家、為民族所作出的犧牲。因為,這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 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邱承 譚仕光 李金欣 通訊員 張智勇 )
來源 | 懷化新聞網 / 掌上懷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