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武漢發布今年首個高溫紅色預警,部分地區超41℃,當日14時11分電網最大負荷達1786.81萬千瓦,創歷史新高,這是今夏第二次刷新紀錄。
圖說:國網武漢供電公司迎峰度夏重點項目沿江高鐵武漢段正在進行放線作業。(張恒 攝)
早在酷暑前,電網建設已全力推進。6月19日,國網武漢供電公司項目管理中心項目二部副班長上官學昕冒著大雨,走進220千伏西邊灣變電站110千伏配套工程電纜隧道內,查看變電站配電室和主變室設備的安裝、調試。
雨水順著安全帽檐淌進衣領,上官學昕抹了把臉,叮囑工作人員:“距離沖刺迎峰度夏節點時間不多了,各項調試數據不能有絲毫差池。”
一場關乎民生福祉與經濟脈動的電力保供戰役,正在高溫炙烤下全面打響。
7月2日至7日,廖家堡、西邊灣、軍山三座110千伏變電站接連投運。迎峰度夏前新增電網容量377萬千伏安,相當于再造一個光谷電網。超高壓建設同步提速,500千伏東新變6月投運,年消納清潔電能65億千瓦時;7月中旬江北變投產,將緩解多區域負荷壓力。度夏期間,10項主網、16項配網工程陸續投產,增強電網韌性。
圖說:7月16日14時11分,武漢電網最大負荷今夏第二次創歷史新高,達1786.81萬千瓦。(張恒 攝)
面對負荷挑戰,該公司創新機制調峰保供。7月7日,武漢市虛擬電廠管理中心首次發起響應邀約,次日三家運營商1小時內調節近40家企業約1.5萬千瓦負荷。《武漢市虛擬電廠精準響應實施細則》確立多元參與機制,年預計兌付1000萬元響應資金。7月10日起,武漢工商業充換電低谷電價時段調整為14時至16時,首日午間高峰負荷下降約25萬千瓦,預計可轉移50萬千瓦,效果堪比新增5座110千伏變電站。
圖說:國網武漢供電公司在東風社區鋪設了2300塊光伏板,預計年發電量可達200萬度。(張恒 攝)
電力服務覆蓋城鄉,東西湖區東風社區建成能源革命示范點,2300塊光伏板年發電200萬度,“風光沼儲”多能互補,村民獲收益,企業年均增收超70萬元。武昌商業區網格員深夜走訪,東西湖常青花園搶修“五分鐘復電”;小米產業園2個月送電,余家頭水廠不停產增容,黃陂工業園通過用電體檢提升可靠性,電力成經濟發展可靠支撐。
從電網建設者到網格服務者,從帶電作業人員到調度“大腦”,國網武漢供電公司以硬支撐加軟調節,守護電網安全,為江城發展注入電力動能。
(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周荔華 劉坤/李月媛 吳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