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環境變化,這兩年出現了很多奇特的現象。
今年,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分數線比浙大僅低2分;
越來越多的學生為了上復交容易就業的專業放棄清北;
同濟世界第一的土木成為招生軟肋;
讀完本科再讀專業的現象越來越常見;
定向類的師范分數線猛漲;
警校極度吃香;
等等等等。
一個核心現象是,名校光環漸漸不再。
這不是說名校分數線崩潰了,遠遠沒有這樣。
這里的關鍵是,學生選擇名校不再是那么理所當然,不再會被單純的名校光環吸引,而是非常現實地考慮,“上你這所學校能帶給我什么,特別是,4年后能讓我獲得什么樣的收入”。
先來分析下名校光環是怎么形成的。
中國自古尊重文化,但中國自古是個高度實用主義的國家,尊重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文化能當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高考贏家的經歷也在反復教育著整個社會,讀好書是能讓人過上好日子的。在絕大多數人心中,文化從來都主要是獲得權力和金錢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這倒不是說中國在這一點上有多獨特。美國人也差不多,看《美國的反智主義傳統》就知道。只有歐洲那些不用賺錢只管花錢的貴族,才有為文化而文化的閑情雅致。美國和中國,在很多方面其實比任何國家都要像,都非常現實、進取。
話說回來,我們不能陷入徹底的還原論。因為文化長期以來和權錢保持著高度的相關性,文化本身也會產生某種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和權錢有聯系,也有了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但這種相對獨立性是很脆弱的。
如果文化和權錢的關系漸漸斷裂,那么雖然可能會有延遲,但文化的光環最終會因為失去權錢的支撐而消散。
一個特殊的例子是,大學老師原本社會地位很高。但這幾年普通人也漸漸懂了,大部分大學老師要錢沒錢,要權沒權,甚至連安穩自由都早已沒了。那我還尊敬你干嘛呢?——許多人會這么想,對不對另說。
經濟環境變化后,內卷加劇,謀生困難。收入高的行業或安穩的行業都非常有限。同時,階層分化基本完成,個人努力在三代積累面前意義不大,無論讀書好壞,窮的照樣窮,富的照樣富,只有少數行業比如過去十年的互聯網等還能造富。于是,翻身難度變大,只有進入少數專業才能賺大錢,或者保安穩。
總之,名校的光環因為無法提供可靠的權錢保障而漸漸消失;大環境窘迫,即便還向往名校光環,我們也只能把它放在非常次要的位置,所有的考慮都回歸到了“讀書賺錢”這個最實在的追求。
名校漸漸變成一種沒有實用只有身份價值的“奢侈品騙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