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病房里,監護儀的滴答聲與醫生的指令交織成緊張的節奏。羅明醫生緊盯著手上的CT影像,一枚直徑2厘米的結石造成了右腎重度積水,正引發致命的感染。患者的體溫燒到了40℃,已處于休克早期,每一秒都關乎生死。
患者病情已不允許進手術室。羅明醫生即刻聯系超聲科進行床旁腎穿刺,引流出黃褐色膿液約50毫升,穿刺后立即將患者轉至ICU進行后續治療。當天晚上患者體溫開始下降,呼吸、心率穩定,血壓開始回升。
這是上海第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羅明醫生在日喀則的工作日常。2024年7月28日,他來到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開啟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
當羅明踏上日喀則的土地時,3800米海拔帶來的沖擊遠超想象。藏區的空氣氧含量僅為上海的60%,走兩層樓梯就會胸悶氣喘。在日喀則,干燥氣候、飲水不足與飲食結構讓泌尿系結石成為高發病,年齡最小的患者甚至只有幾個月大。更棘手的情況是,牧區結核病高發催生的泌尿系結核,在這里與結石形成“雙重打擊”,不少患者就診時已出現腎臟重度積水甚至失功。
雖然經過多年建設,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醫療水平有了很大進步,但和內地相比還有差距。羅明抵達時,該院的泌尿外科只有4名本地醫生,年手術量250臺,三、四級手術量寥寥無幾。
如何助力科室建設,提升診療水平?羅明針對科室薄弱環節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對年輕醫生加強培養,定期授課和手術帶教,對病情復雜患者帶領科室全體人員討論分析,對急重患者則是親自參與搶救制定治療方案。
一日,一位來自農村的68歲老年男性患者,因反復肉眼血尿一年來就診。經檢查,此時患處輸尿管腫瘤已與髂血管緊密粘連。羅明反復研究CT影像,制定了國際和內地泌尿外科常用的腹腔鏡手術方案。而在日喀則,這樣的手術此前極少開展。
經過充分術前準備,2024年11月,羅明對患者實施了右側輸尿管癌根治術——先用腹腔鏡切除粘連的右腎,再緊貼血管表面將腫瘤組織逐漸剝離下來,確保沒有殘留后再切除周圍腫大淋巴結。當把右側輸尿管完整切除時,羅明松了一口氣,手術成功了。患者術后未出現任何并發癥,三天即下床活動,術后10天傷口拆線出院。
2025年1月7日9時5分,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當時在上海休假的羅明連夜隨醫療隊返藏參加抗震救災工作。到達日喀則后,他沒有片刻休息,立即加入手術,成功搶救了一位多發傷的老年女性患者。在抗震救災的那段時間,羅明每天參加全院多學科查房,包括病房和ICU的術后患者,適時調整醫囑,確保每例患者都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措施早日出院。對急診和其他科室的會診邀請,他從不拖延,不耽誤任何一個患者的救治。最終,醫療隊負責的患者均康復出院,救治的傷員沒有一例死亡,讓上百個家庭重獲團聚。
羅明在醫院ICU查看地震傷員康復情況。
一年的援藏工作很快結束,羅明也交出了滿意的答卷:一年間,科室手術量增加至350臺,泌尿外科出院人數增加至500例。從完善科室設備,到培養本地醫療人才,每一步都為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發展鋪就基石。
在雪域高原,以羅明醫生為代表的醫療援藏“火種”正在持續傳遞。就像日喀則的格桑花,在缺氧的土地上,綻放出頑強的生命力。
原標題:《從黃浦江到年楚河:跨越 4000 公里的醫者擔當》
欄目主編:周文吉
來源:作者:關樂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