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的腹地,雪山與草原交織的日喀則,坐落著一條長達5000米的跑道,宛如一條銀色長龍,橫亙在海拔3782米的高原上。這條跑道屬于日喀則和平機場,與俄羅斯烏里揚諾夫斯克東方港機場并列全球最長。
日喀則和平機場位于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當鄉,距離市區約41.5公里,坐落在群山環抱的高原腹地。海拔3782米,這里是典型的高高原機場,空氣稀薄,氧氣含量僅為平原地區的六成,氣候條件復雜多變。
夏季濕熱,雨水頻繁;冬季寒冷干燥,氣溫常跌至零下20度;春季則常有戈壁沙塵暴席卷,遮天蔽日。這些自然條件為機場建設與運營帶來了巨大挑戰。日喀則作為西藏第二大城市,擁有扎什倫布寺、珠峰等文化與自然地標,但長期以來,交通不便限制了當地的發展,航空運輸成為打破閉塞的關鍵。
1967年,西藏軍區啟動機場建設,選址江當鄉的荒野地帶。當時的施工條件極其艱苦,物資匱乏,機械設備有限,工人們主要依靠人力開挖凍土、搬運石塊。1973年,機場初步建成,擁有一條簡易軍用跑道,可供小型軍機起降。
然而,由于技術和維護問題,機場建成后長期閑置,僅在1990年短暫啟用,服務于一次重要視察活動。此后,機場沉寂了數十年,跑道上雜草叢生,設施逐漸老化,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2009年,國家啟動“十一五”規劃,投入700多億元建設西藏188個重點項目,日喀則和平機場的改擴建工程名列其中。4月29日,日喀則和平機場改擴建工程在江當鄉正式啟動。施工現場機器轟鳴,工人們在高原的薄霧中揮汗作業。
凍土層堅硬,挖掘機需反復碾壓才能破開地面。工人們穿著厚重的棉服,頂著寒風搬運鋼筋和水泥,汗水在低溫下迅速凝結。高原反應讓許多人頭痛胸悶,但工程進度不能停,施工隊日夜輪班,確保基礎平整。總投資5.32億元的工程涵蓋了跑道、航站樓、空管、供油、消防等多個項目,目標是將機場打造為西藏第五個民用機場。
跑道設計是工程的核心。民用跑道長5000米、寬45米,與俄羅斯烏里揚諾夫斯克東方港機場并列全球最長。每端設60米瀝青超限區,作為飛機起降的“安全緩沖帶”。軍用跑道長3000米、寬30米,專為特殊任務設計。
跑道采用高強度水泥混凝土鋪設,厚度足以承受空客A319和波音737的頻繁起降。施工中,工程師們多次測試土壤承重力,確保跑道在凍土膨脹和沙塵侵蝕中保持穩定。相比之下,烏里揚諾夫斯克東方港機場的5000米跑道服務于安-124等大型貨機,而日喀則和平機場兼顧民航與軍用,功能更加多樣。
2010年10月19日,試飛工作展開。一架國航A319飛機從成都雙流機場起飛,穿越云層,接近日喀則。飛行員通過儀表盤監控數據,調整襟翼角度,應對低氣壓的挑戰。清晨的跑道籠罩在薄霧中,塔臺人員通過無線電指揮,地面導航燈依次亮起。
飛機輪胎觸地時,劃出一道輕煙,平穩滑行至停機坪,試飛成功標志著跑道達到民航標準。現場工作人員爆發出掌聲,標志著工程邁過關鍵節點。
2010年10月30日上午9時50分,日喀則和平機場正式通航。首架A319客機從成都飛抵,平穩降落在5000米跑道上。航站樓外,工作人員身著藏族盛裝,手持哈達迎接首批乘客。4502平方米的航站樓內燈光明亮,值機柜臺整齊排列,地勤人員忙碌地檢查行李。
首批旅客中,有藏族老人第一次乘飛機,手中緊握機票,步伐緩慢卻堅定。首航航班飛往成都,僅需2小時,徹底縮短了日喀則與內地的時空距離。通航當天,數百名當地居民聚集在機場外,手持手機記錄這一歷史時刻。
5000米跑道的設計源于高海拔的現實需求。海拔3782米,空氣密度低,飛機需更長距離加速才能產生足夠升力。A319和波音737等機型在平原地區僅需2000多米跑道,但在日喀則,5000米跑道為安全起降提供了保障。
跑道兩側的導航燈在夜間閃爍,引導飛機精準定位。相比之下,俄羅斯烏里揚諾夫斯克東方港機場海拔僅253米,其長跑道是為超大型貨機設計的,而日喀則和平機場的跑道則需應對高海拔的復雜環境,技術要求更高。
機場的配套設施同樣完備。航站樓占地4502平方米,設計融入藏族元素,墻壁上的唐卡圖案與現代玻璃幕墻相得益彰。3個C類機位整齊排列,停機坪上地勤人員操作拖車,為飛機加油和檢查。
空管塔臺矗立在跑道一側,雷達屏幕實時監控天空。供油、供暖、供氧、消防等設施一應俱全,確保機場在極端氣候下正常運轉。設計之初,機場便以2020年23萬人次的吞吐量為目標,展現了對西藏民航的信心。
通航首年,機場迎來11463名旅客。2011年7月8日,民航業務全面啟動,航班從每周幾班增至每日往返成都、重慶等地。旅客中既有游客,也有本地居民。
機場的開通讓扎什倫布寺、珠峰等景點更加可達,旅游業迅速升溫。當地農牧產品通過貨運航班運往內地,經濟效益逐步顯現。2017年9月15日,機場至日喀則市的高速公路通車,車程縮短至50分鐘,進一步便利了旅客出行。
施工過程中的挑戰不容忽視。春季沙塵暴常席卷工地,黃色塵土遮蔽視線,工人需佩戴防護口罩操作儀器。夏季暴雨沖刷未完工的跑道,排水系統需反復加固。冬季嚴寒凍裂部分設備,工人圍著火堆取暖,繼續作業。
物資運輸依賴盤山公路,卡車在碎石路上顛簸前行,司機需格外小心。施工團隊克服了高原反應、惡劣天氣和物資短缺,歷時兩年完成工程,展現了頑強的毅力。
試飛階段同樣充滿考驗。A319飛機的飛行員需提前進行高海拔模擬訓練,練習緊急爬升和低速著陸。試飛當天,地面風速略高,塔臺人員實時監測氣象數據,與飛行員保持溝通。
飛機下降時,機翼微微抖動,飛行員迅速調整姿態,確保平穩著陸。跑道盡頭的安全區在薄霧中若隱若現,地勤人員手持信號棒,引導飛機滑向停機坪。試飛的成功為通航奠定了基礎。
通航后的機場迅速融入西藏民航網絡。作為拉薩貢嘎機場的備降場,日喀則和平機場多次接納因天氣原因改道的航班。2015年,一架因大霧無法降落拉薩的飛機轉向日喀則,地面人員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引導飛機安全著陸。
醫務人員將一名急需手術的乘客送往醫院,機場的“生命線”作用凸顯。2019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5.5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30.2噸,起降架次1856次,全國排名穩步提升。
通航十年間,日喀則和平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從2011年的1.14萬人次增長至2019年的15.54萬人次,增幅顯著。2023年11月2日,國航A319飛機完成RNP AR飛行程序驗證,歷時2.5小時,驗證8個科目,標志著導航技術升級。RNP AR技術統一了飛行路線,提升了安全裕度,使機場成為西藏民航網絡的關鍵節點。
機場多次保障醫療包機,救助先心病患兒。2024年12月16日,二樓候機廳投入使用,配備電梯和充電設施,提升旅客體驗。2024年12月25日,新開日喀則至西寧航線,進一步拓展網絡。如今,機場連接日喀則與內地,游客絡繹不絕,藏族居民通過航空出行,5000米跑道承載著西藏民航的騰飛夢想。
日喀則和平機場的5000米跑道,是人類挑戰高原極限的見證。從荒野到通航,它改變了日喀則的命運,讓珠峰不再遙遠。這條跑道背后的故事,凝聚了無數人的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