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孫中山在與革命同仁章太炎討論建國方略時,拋出一個驚世駭俗的設想:“若定都新疆伊犁,中國可稱霸亞洲。”彼時的中國正深陷列強瓜分的泥潭,伊犁更是偏遠的邊疆之地,這一提議聽起來近乎天方夜譚。
然而,百年后再看,孫中山的“伊犁狂想”并非無的放矢,而是基于深刻的地緣戰略思考。那么,這一設想的依據又是什么?
孫中山的定都構想并非一時興起,而是分為三個層級:
“謀本部擇武昌”——若僅求自保,可定都武昌,因其地處中原腹地,便于凝聚革命力量。
“謀藩服則西安”——若要統一華夏,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可重現漢唐氣象。
“謀大洲則伊犁”——若想稱霸亞洲,則必須定都伊犁,掌控“亞洲心臟”。
這一思路源于他對中國歷史的反思。自漢唐以來,中原王朝雖多次將中亞納入版圖,但因首都遠離西域,統治始終難以穩固。清朝左宗棠收復新疆后,沙俄仍強占伊犁十年之久,更讓孫中山意識到——控制中亞,必先坐鎮中亞門戶。
在孫中山眼中,伊犁絕非荒涼邊陲,而是亞洲地緣格局的“棋眼”。其內陸縱深,易守難攻,三面環山,北接哈薩克草原,南控天山,天然形成軍事堡壘。相較于沿海城市易遭海上入侵(如鴉片戰爭),伊犁的內陸縱深堪稱“鐵壁”。
這里還是貿易樞紐,絲綢之路的千年要沖。隋唐時,霍爾果斯就是絲綢之路北道重鎮。清代惠遠城商賈云集,被譽為“小北京”,孫中山預言:“若修通鐵路,伊犁必成歐亞商貿十字路口”。
在這里建都,可輻射亞洲,落子即可控全局。向東制衡蒙古、東北,向西直抵中亞五國,向南威懾西藏。孫中山認為,唯有定都于此,中國才能從“東亞國家”升級為“亞洲核心”。
盡管藍圖壯麗,但1902年的中國現實卻讓“伊犁夢”難以落地。從北京到伊犁需跋涉數月,鐵路建設尚屬幻想。
伊犁雖土地肥沃,但開發程度低,難以支撐首都的物資需求。沙俄對中亞虎視眈眈,日本在東北蠢蠢欲動。若貿然西遷,恐成“列強餐盤上的肥肉”。
最終,1912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更多是革命勢力割據下的妥協,而非戰略最優解。
盡管伊犁未能成為首都,但孫中山的遠見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如今的霍爾果斯口岸年過貨量超3000萬噸,中歐班列穿梭不息,伊犁已成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
通過上合組織,中國深度介入中亞事務,恰似孫中山“以伊犁控亞洲”的現代演繹。蘭新高鐵、連霍高速貫通東西,5G網絡覆蓋天山,昔日的邊疆已成戰略前沿。
孫中山的“伊犁預言”,雖未能實現,卻為后人標定了戰略視野的高度。今天的中國,雖未定都伊犁,卻通過經濟、科技與外交,讓亞洲乃至世界聽到了東方巨龍的呼吸。而這,或許正是孫中山最想看到的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