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東北大學6名學生在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公司的銅鉬礦選礦廠參觀學習時,因格柵板突然脫落墜入浮選槽。雖然全力救援,但6人被救上來時,醫護人員確認已去世。同行還有一位老師受傷。
對這6名學生死亡的原因,事故通報用“溺亡”一詞一筆帶過。但稍微了解下“浮選槽”是什么,都會對這起安全生產事故不寒而栗。
浮選是一種重要的礦石處理和加工技術,廣泛應用于有色金屬礦石的選礦,而浮選槽是其中的核心設備。簡單來說,浮選槽就像一個“礦物分揀機”,利用物理和化學原理將含有價值金屬的礦物顆粒從磨碎的礦石中分離出來,通常是一個大型的、方或圓形的深槽,深度可達數米。
因此,浮選槽內的介質不是水,而是由磨碎的礦石粉末、水與浮選藥劑混合形成的礦漿。這種礦漿密度遠高于水,如泥漿般黏稠,人體下墜后迅速沉底,掙扎時礦漿就會附著口鼻堵塞呼吸道。此外,礦漿還含有氫氧化鈉(強堿)等腐蝕性藥劑,嗆入后會嚴重灼傷人的呼吸道和肺部,加速窒息。同時,槽中還有高速旋轉的葉輪,掉下去的人還可能被其擊中,造成肢體骨折或撕裂。
更要命的是,由于礦漿渾濁黏稠,事故一旦發生,救援極其困難。救援人員需穿戴防護裝備才能靠近施救,徒手打撈、拖拽非常費力且緩慢,救援人員自身也面臨礦漿化學傷害和卷入葉輪的風險。
本次事故中脫落的格柵板,通常覆蓋在浮選槽開口上方,其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安全防護——防止人員、工具或其他物體意外掉入充滿礦漿的槽內,也為操作、檢修人員提供一個可以安全站立和行走的平臺。作為最基本的安全設施,它的穩固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事故調查還在進行,格柵板到底為啥會掉?是年久失修還是檢查沒做到位?盡管具體技術原因有待鑒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安全隱患絕非一日之寒。這起事故表面上看是個極端個例,但細想一下,仍讓人脊背發涼:這次掉下去的是參觀的學生,如果隱患一直存在,下次掉下去的就可能是天天在那里工作的工人。此次“偶然”暴露的無疑是安全防線的失守。
安全生產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懂。“安全第一”“安全重如山”……不少工廠貼滿了這類標語。但一次次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讓公眾不斷發出質疑——我們天天喊的口號,到底有沒有刻進骨子里,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工廠負責安全的人,平時到底在忙啥?安全巡查、設備檢查,這些最基本的工作,有沒有做到位?如果安全檢查只是形式主義的空轉,日常隱患排查成了走過場的表演,所謂“安全第一”便也只是一紙空文。
六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留給家庭無盡的悲痛。這血的教訓太沉重了,企業負責人、安全管理者難辭其咎。光追責顯然不夠,更重要的是,怎么才能防止悲劇重演?
首先,技術上得升級。老舊設備、有隱患的地方,該換就得換,該修就得修,尤其是像這種關鍵防護設施。
其次,制度上得扎緊。安全規章不能只貼在墻上。隱患排查必須落到實處,天天查,認真查,交叉嚴查,不能糊弄。特別是對外來人員,包括參觀者,進入危險操作區域的管理,必須做到萬無一失,防護措施要加倍。
最后,監管上得瞪大眼。外部的監管力量得真正硬起來,不能光看報告、聽匯報、查安檢記錄,得深入現場,穿透那些形式主義的東西,真刀真槍地查問題,用鐵腕倒逼企業把安全責任扛在肩上。
我們呼吁,對每天每一個可能存在風險的角落,企業和場所管理者們都要高度集中精力,少開例行沒用的會,少搞形式的東西,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豎起來,把安全隱患揪出來、消滅掉。“安全是1,其余都是0”。(央視網評論員)
來源: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