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國際防務分析》援引俄媒消息稱,俄羅斯方面正在評估采購中國殲35隱形戰機的可能,但尚未作出最終決策,此舉確實出人意料,俄羅斯方面為什么開始考慮購買中國戰斗機,俄航空工業已經無法滿足其基本需求?
俄羅斯為何考慮采購殲35
國內航空工業難以滿足需求。俄羅斯現役的重型隱形戰機蘇57,雖然具備強大的空戰能力,但其在設計之初更多考慮的是制空作戰以及對地攻擊等任務,并不適合作為艦載機使用。
航母艦載機需要特殊的機體結構強化,以承受頻繁的起降沖擊,還需要優化的低速操控性能以及可靠的著艦尾鉤等裝置,蘇57在這些方面先天不足。
而俄羅斯在2021年專門推出的輕/中型隱形戰斗機蘇-75“將軍”,盡管被俄羅斯官方宣稱主打“低成本、高可出口性”,且有上艦的可能性(即蘇75K),但該項目推進至今舉步維艱。
一方面,在俄烏沖突持續的背景下,俄羅斯軍費開支巨大,國民經濟承受重壓,難以對一個尚未獲得國內外明確訂單的項目持續投入大量研發資金。
另一方面,西方嚴厲制裁使得俄羅斯軍工國際合作渠道幾近斷絕,蘇-75最初瞄準的中東、印度、越南等潛在合作方,或因擔憂制裁牽連,或因對項目成熟度及俄方交付能力存疑,至今未有實質性的資金注入或聯合開發協議落地。
這就導致俄羅斯海軍在艦載機的選擇上陷入困境,急需一款新的艦載機來提升海軍航空兵的戰斗力,而殲35作為一款成熟的艦載隱形戰機,自然進入了俄羅斯的視野。
殲35自身優勢突出。殲35是中國海軍新一代航母的配套主力艦載戰斗機,從設計伊始就深度整合了艦載使用的嚴苛需求。
在性能方面,殲35最大起飛重量28噸,可以搭載四枚霹靂-15(搭載最新研發的彈翼折疊版本則是六枚)和兩枚霹靂-10,具備強大的空戰和對海對地打擊能力,完全可以作為穿透型空戰核心裝備來使用。
此外,殲35搭載了先進的傳感器、雷達和航電設備,能夠承擔“空中指揮官”的作戰職責,與其他戰斗機、無人機,甚至軍艦和導彈實現聯網作戰,這對于雷達、航電發展乏力,信息化作戰體系建設滯后,在烏克蘭戰場上表現不佳的俄羅斯空天軍而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外部環境壓力促使尋求新裝備。俄羅斯在國際上面臨著西方陣營的持續圍堵和制裁,在軍事裝備的發展上受到諸多限制。尤其是在海軍力量方面,俄羅斯海軍唯一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面臨諸多問題,急需進行升級改造和配備新型艦載機以提升戰斗力。
而在西方制裁的大背景下,俄羅斯難以從傳統的軍事合作渠道獲取先進的艦載機技術和裝備。此時,中國作為軍事技術不斷發展且在艦載機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國家,成為了俄羅斯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
引進殲35不僅能夠快速提升俄羅斯海軍航空兵的實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外部軍事壓力,還可以借助中國在航空技術領域的優勢,推動俄羅斯自身軍事裝備的升級和發展。
蘇75項目前景黯淡
研發進度緩慢。蘇-75“將軍”戰斗機早在2021年就已亮相,當時被寄予厚望,原計劃2025年首飛,2027年實現量產。
然而,這么多年過去,該項目幾乎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至今仍停留在原型機階段。說好的與白俄羅斯聯合生產,也完全停留在了口號上。
相比之下,中國的殲35雖然出現時間相對較晚,但從FC-31驗證機發展至今,已經走過了十余年的時間,目前技術形態基本定型,即將從初期量產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
資金短缺問題嚴重。如前文所述,俄烏沖突使得俄羅斯軍費開支劇增,國家經濟面臨巨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難以拿出足夠的資金來支持蘇75項目的持續研發。
一個先進戰斗機項目的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從設計、試驗、原型機制造到后續的改進優化,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雄厚的資金保障。
而蘇75項目目前既沒有獲得大量的國外訂單以充實研發資金,俄羅斯自身也因經濟困境無法全力投入,這就導致項目資金鏈緊張,嚴重制約了項目的推進速度,甚至有可能因為資金問題而導致項目夭折。
國際合作受阻。俄羅斯原本希望通過與其他國家開展合作來共同推進蘇75項目,以降低研發成本并拓展市場。但是,西方的制裁使得許多國家對與俄羅斯進行軍事合作持謹慎態度。
中東、印度、越南等潛在合作方,要么擔心受到制裁牽連,要么對蘇75項目的成熟度和俄羅斯的交付能力存在疑慮,因此紛紛對該項目望而卻步。
沒有國際合作帶來的資金和技術支持,蘇75項目僅依靠俄羅斯自身的力量,在研發和推廣上面臨著更大的困難,這也進一步加劇了項目前景的不確定性。
中國航母維修能力的可能性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善的造船維護工業體系,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航母的建造到日常維護、升級改造,中國都具備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在航母建造方面,中國已經成功建造了多艘航母,并且在建造過程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改進,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術。
在航母維護方面,中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保障體系,擁有專業的維修團隊、先進的維修設備以及齊全的零部件供應渠道。無論是船體結構的維修、動力系統的保養,還是艦載設備的維護升級,中國都能夠高效、高質量地完成。
相比之下,俄羅斯在航母維修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其自身的維修設施和技術在應對“庫茲涅佐夫”號等航母的復雜維修需求時,顯得力不從心。
如果俄羅斯選擇將航母送到中國進行維修,中國在時間和成本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時間方面,憑借完善的工業體系和高效的生產流程,中國能夠快速組織起維修力量,制定合理的維修計劃,大大縮短航母的維修周期。
在成本方面,中國相對較低的人力成本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能力,能夠有效降低維修成本。與在俄羅斯國內維修或者尋求其他國家的幫助相比,將航母送到中國維修有可能為俄羅斯節省大量的資金。這對于經濟緊張的俄羅斯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
除了維修本身,俄羅斯將航母送到中國維修還可能帶來潛在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機會。在維修過程中,中俄雙方的技術人員可以就航母的設計、建造、維護等方面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中國在航母技術領域的一些創新成果和先進經驗,有可能為俄羅斯提供借鑒,幫助俄羅斯提升自身的航母技術水平。同時,俄羅斯在航母領域也有一些獨特的技術和經驗,雙方通過交流合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動航母技術的發展。
這種技術交流與合作不僅有助于提升俄羅斯海軍的實力,也有利于加強中俄兩國在軍事領域的合作關系,實現互利共贏。
綜上所述,俄羅斯考慮采購殲35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蘇75項目由于自身的種種問題前景堪憂。同時,中國在航母維修能力方面展現出的優勢,也為俄羅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然而,俄羅斯最終是否會采購殲35以及是否會將航母送到中國維修,還需要綜合考慮政治、經濟、軍事戰略以及國內軍工產業等多方面的因素,這一過程可能充滿波折,但也為中俄兩國在軍事裝備領域的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信息來源:
外媒《國際防務分析》的相關報道
俄媒:俄海軍唯一航母不修了,可能報廢拆解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